第二章:档案袋里的信任
第二天一早,王师傅果然带着个工具箱来了,里面的工具比老李修车铺的还全:漆膜仪、解码器、游标卡尺,甚至还有个小巧的内窥镜。
“这是干啥?” 老郑正给一辆捷达换机油,手上沾着黑油。
“帮你建个检测档案。” 王师傅把工具摆在桌上,一样样介绍,“这车漆膜仪,能测漆的厚度,原厂漆和后补漆一测就知;这个解码器,能读发动机的故障码,有没有暗病瞒不住……”
老郑看得直咋舌:“这些玩意儿,得不少钱吧?”
“单位发的,借你用几天。” 王师傅打开笔记本电脑,调出个表格,“我给你设计了个检测表,分三部分:基础信息、事故记录、性能参数。每辆车收进来,咱都按这个表测一遍,结果存档,客户来看车,一目了然。”
老郑有点犹豫:“我这小破店,用得着这么正规?”
“咋用不着?” 王师傅拿起漆膜仪,对着那辆捷达的车门测了测,“你看,这捷达左前门漆厚 180 微米,其他门都是 90,说明左前门补过漆,得记下来。客户知道了,反而信你。” 他把数据填进表格,“现在的人买二手车,最怕的不是有事故,是不知道有事故。你把检测结果摆出来,比说一百句‘我诚信’都管用。”
老郑蹲在地上,看着王师傅认真的侧脸,突然想起自己刚开车行那年,收了辆被水泡过的车,当时不懂,卖给了个农民工。后来人家找上门,他把赚的钱全退了,还赔了两千块修车费。那晚他一夜没睡,在墙上刻了 “诚信” 两个字,发誓再也不做亏心事。
“行,听你的。” 老郑站起身,“我这就把店里的车都开出来,咱一个个测。”
店里总共五辆车,从捷达到凯美瑞,王师傅测了整整一天。测到那辆凯美瑞时,漆膜仪突然报警,右后叶子板的漆厚达到了 350 微米。“这里有问题。” 王师傅用内窥镜伸进去看了看,“里面有腻子,应该是撞过,没换件,直接修的。”
老郑的脸一下子红了 —— 这车是上周收的,车主说就小刮蹭,他自己验了验,没发现大问题,没想到藏着这猫腻。“这…… 这咋办?”
“记下来,标红。” 王师傅在表格上重重画了个星号,“以后收车,就得这么测。咱不坑人,但也不能被人坑。”
傍晚时,检测档案终于建好了。王师傅把表格存进电脑,又打印了五份,每份都附上检测时拍的照片,订成小册子,放在车行最显眼的位置。“你看,这样客户一来,拿起册子就知道车况,多省心。”
老郑看着那本厚厚的档案,心里热乎乎的。他从冰箱里拿出瓶冰镇啤酒,递给王师傅:“今天真是谢谢你,我都不知道该咋谢了。”
“谢啥?” 王师傅喝了口酒,“我年轻的时候,买第一辆二手车,被坑得差点跳楼。那时候就想,要是有个说实话的车行,多好。现在碰到你这样的,我帮一把,是应该的。” 他指着墙上的木牌,“你这‘诚信’俩字,不是写着看的,得落到实处。”
接下来的日子,老郑照着王师傅教的法子,每收一辆车,都仔仔细细检测,建档存档。有次收了辆宝马,车主说 “全车原漆”,老郑用漆膜仪一测,发现前机盖换过,当场就把车退了。车主骂他 “不识货”,他也不恼,只说 “我这儿不卖猫腻车”。
老李总说他 “自找麻烦”,可奇怪的是,老郑的生意反而好了起来。有个开超市的老板,拿着检测档案看了半小时,二话不说买走了那辆有补漆的捷达:“郑哥,就冲你这实在劲儿,贵点我也认。”
还有个刚拿驾照的小姑娘,在网上看到有人推荐 “诚信二手车行”,特意从郊区赶过来。“我朋友说你这儿的车,啥毛病都写在纸上,不用怕被骗。” 她买了辆两万块的奇瑞,临走时说,“等我挣钱了,还来你这儿换车。”
王师傅隔三差五就来转转,有时带点新的检测工具,有时教老郑怎么查车辆的维保记录。他总说:“老郑,你这店,能做成老字号。”
入夏的一个傍晚,暴雨突至,老郑正在收外面的牌子,看见王师傅打着伞跑过来,手里抱着个文件夹。“给你带好东西了。” 他从文件夹里拿出几张证书,“我帮你报了市里的‘诚信商户’评选,这是材料,你填填。”
老郑看着那几张纸,手有点抖:“我这小店,也能评这个?”
“咋不能?” 王师傅拍着他的肩膀,“就凭你这检测档案,就比那些花里胡哨的车行强十倍。”
暴雨敲打着屋顶的铁皮,噼里啪啦的,像在为他们鼓掌。老郑把证书小心翼翼地放进抽屉,和那些检测档案放在一起。他知道,这些纸页上的字,比任何广告都有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