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信念 实干争先|山川水源踏歌行

发布日期:2025-08-22 点击次数:136

青海湖畔,王慧敏攥着那张"一票三日游"的门票直犯嘀咕。这年头还有景区搞这种赔本买卖?昨天在仙女湾看候鸟,今天准备坐船游湖,明天还能再来。青海人是不是太实在了?她不知道的是,这张小小的门票背后,藏着青海旅游的一场"豪赌"。

导游老马叼着烟,眯眼望着远处的青海湖。八年前关停鸟岛景区那会儿,他差点丢了饭碗。当时谁都闹不明白,放着好好的钱不赚,非要搞什么生态保护。"现在可算懂了,这叫放长线钓大鱼。"老马咧嘴一笑,露出被烟熏黄的牙齿。如今的青海湖,鸟比从前更多了,游客反倒更分散。那些扛着长枪短炮的摄影爱好者,一住就是小半个月,花的钱顶过去十个走马观花的旅行团。

沙岛的变化最让人吃惊。无人机拍下的画面里,曾经黄沙滚滚的沙丘被草方格牢牢锁住,远远望去像块绿色棋盘。生态保护员小刘蹲在地上拨弄沙柳,这玩意儿耐旱得很,种下去就不用管。"我们没治沙,就是让沙子睡个觉。"他说的轻松,可谁都知道,要让这片沙地"睡着"花了多少工夫。监测数据显示,沙岛植被恢复率达到63%,连消失多年的普氏原羚都溜达回来了。

卓扎滩村的颜书记站在新建的乡村大舞台前,嗓门洪亮得能震碎玻璃。四年前村里关掉砂石厂搞旅游,村民们差点把他家房顶掀了。"种地挖砂一辈子,搞旅游?扯淡!"现在可好,景区一年收入四百多万,村民人均分红两万块。土族阿姑们坐在廊檐下绣花,那些曾经压在箱底的刺绣,如今成了抢手货。老王端着青稞酒在村里晃悠,见人就显摆:"咱这'土味迪士尼',比挖砂带劲多了吧?"

茶卡盐湖的负责人最怕听见"网红"俩字。在他眼里,那些举着丝巾摆拍的游客就像蝗虫,踩坏一块盐层十年都补不回来。景区装了最先进的监测系统,可管理方式还是老一套——限量放行。"盐湖就这么大,人挤人还看个屁的天空之镜。"这话说得糙,理却不糙。现在游客得提前预约,虽然麻烦,可拍出来的照片确实更美了。

玉树的千亩林场里,雪豹的足迹越来越多。保护站的年轻人整天盯着监控屏幕,就为抓拍这"大猫"的靓照。隔壁帐篷里,藏族阿妈煮着奶茶,对这帮年轻人的狂热很是不解。"我们放牧的看见雪豹躲都来不及,他们倒好,追着屁股跑。"老人家摇摇头,往炉子里添了把牛粪。这种新老观念的碰撞,在青海随处可见。

西宁的野生动物园最近很闹心。他们养了几只雪豹,本想着能吸引游客,没想到被网友骂得狗血淋头。"雪豹就该在野外,关起来算怎么回事?"园方很委屈,他们明明参与了很多保护项目。最后还是老马说了句公道话:"想看真雪豹去山里蹲着,动物园里的就当是科普吧。"这话两头不得罪,倒是把大家都逗乐了。

王慧敏临走前又去了趟青海湖。清晨的湖面飘着薄雾,黑颈鹤掠过水面,翅膀带起的水珠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她突然明白那张三日票的用意——青海人想告诉游客,好风景得慢慢看。就像当地人煮奶茶,文火慢炖才能出滋味。她掏出手机发了条朋友圈:"72小时没玩够青海湖,原来是被自然按了慢放键。"

青海的旅游搞法确实特别。别处景区恨不得把游客兜里的钱掏干净,他们倒好,主动关停赚钱的项目。可说来也怪,钱没少赚,风景反而更美了。老马说得最实在:"老祖宗留下的饭碗,不能砸在咱手里。"这话听着土,可理儿真不土。现在连外国专家都跑来取经,想弄明白青海是怎么把生态和赚钱这两件事拧成一股绳的。

宗家沟的玻璃栈道上,一群孩子蹦蹦跳跳。来自武汉的薛敏跟在后面,累得直喘粗气。"走了两万多步,这小兔崽子居然不喊累。"她扶着栏杆往下看,冰瀑在阳光下泛着蓝光。景区经理很得意:"我们这儿卖的就是新鲜空气,买一送一,还附赠雪山美景。"游客们哈哈大笑,这话虽然夸张,可确实没骗人。

互助县的土族姑娘们正在排练歌舞。她们的演出服上绣着传统图案,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有个游客好奇地问:"这衣服很贵吧?"领舞的姑娘眨眨眼:"贵不贵不知道,反正我奶奶那辈就开始绣了。"围观的游客纷纷掏出手机,这可比那些流水线生产的纪念品有意思多了。

青海的旅游地图上,每个地方都在打自己的小算盘。海西搞"火星营地",玉树推"雪豹之乡",连格尔木这种交通枢纽都在琢磨怎么把过路客留下来多住一晚。可不管怎么折腾,有件事谁都不敢马虎——生态红线绝对不能碰。就像老马常说的:"咱青海人实在,可实在人不干傻事。"

这篇文章重点是打造出积极又健康的网络氛围,里面没包含任何违反规定的东西,要是有侵权情况就赶紧联系我们。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