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英国这样的小国霸主不会再出现,中美苏大国才是必然?

发布日期:2025-09-11 点击次数:78

英国作为一个小岛国,却成为当时的“日不落帝国”,是名副其实的全球霸主。但是从上个世纪开始,拥有人口、国土、资源等规模优势的大国,主导了世界,比如原来的美国苏联,现在的我国,被网友称为“能上桌的大国”。

英国的崛起,是一个“偶然”。英国能以一个岛国身份称霸世界,是多种因素在特定时间点汇聚的结果,这些因素让“规模”的重要性暂时让位于“效率”和“先发优势”。

工业革命始于英国,用机器放大了有限人口的能量。全球性殖民地为其提供了原材料、劳动力和商品市场。制度与金融创新、产权保护制度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预期。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为全球贸易和工业投资提供资本。加上海军霸权,保护了其全球贸易线路和殖民地的安全。

当其他大国还处于农业文明时,工业化程度比国土和人口规模更重要,这是“降维打击”。英国抓住了历史性的机遇窗口,这是一种在特定技术条件下的“偶然”或“奇迹”。

但是随着工业化的扩散,美国,苏联等大国一旦也完成了工业化,它们巨大的内在规模优势(人口、资源、国内市场) 就立刻显现出来。一个工业化了的美国或苏联,其潜力远远超过一个工业化的英国。

两次世界大战定义了20世纪。现代战争不再仅仅是军队之间的对抗,而是整个国家经济、工业、科技和人口资源的全面较量。国土纵深、人口基数、资源自给率和重工业产能成为了决定胜负的关键。苏联能顶住德国的进攻,靠的就是其战略纵深和庞大的人口。美国能成为“世界兵工厂”,靠的就是强大的工业产能。

随后的冷战,更是一场涵盖军事、经济、科技、意识形态的全面竞争。维持庞大的核武库、进行太空竞赛、资助全球盟友、领导科技革命,所有这些都需要庞大的国力支撑。也只有美国和苏联这样体量的超级大国才具备实力。

如果说英国是“偶然”的,那么大国的领先是“必然”的。一旦技术壁垒被打破,国际竞争进入全面化、体系化阶段,拥有规模优势的大国必然更具韧性和潜力,更容易在长期竞争中胜出。 当技术扩散使得大家都能生产先进武器和商品时,“数量的逻辑”又重新压倒了“质量的逻辑”。

那么未来小国是不是就没有机会了?

理论上也有,除非再出现一场工业革命那样的颠覆性技术进步,这种技术进步强大到能成为“规则改变者”。

然而,残酷的现实是,大国对这种技术革命也同样拥有绝对优势。

比如数据与算力,需要海量数据和天文数字的算力。全球的数据中心和大模型几乎都集中在中美。这是小国不具备的基础设施。

比如人才规模效应,大国能通过顶尖大学、高薪和巨大的市场,系统性、规模化地吸引和培养全球顶尖人才。小国或许能吸引几个天才,但大国却拥有整个“天才军团”。Ai人才现在就主要集中在中美两国。

比如工业与供应链也是大国的优势。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都需要极其复杂和先进的工业体系支撑。这种全产业链生态几乎只存在于大国。

还有试错成本与风险承受能力也是大国的优势。大国可以同时押注几十个不同方向,承受巨额投入的失败。而对小国而言,一次这样的失败就可能耗尽国力,风险极高。

所以从概率和资源禀赋上看,下一个“范式级革命”几乎必然诞生于现有或新兴的大国(尤其是中美)。未来有可能成为大国的国家,也是印度巴西这样的规模大国,但是受限于他们自身的问题,这条路还很长。

很庆幸我国不仅仅是地理和人口上的大国,更是一个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并实现了高度社会整合的“全能型选手”。作为一个已经成功将规模优势转化为全面实力的大国,我们在这场竞争中占据着最有利的出发位置。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