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旱,真的是南水北调惹的祸?

发布日期:2025-09-01 点击次数:200

田埂裂开了手指宽的缝,玉米叶子卷成了细条,连村口那口老井的水位都降了半截。有人拿着手机刷到干旱的新闻,随口说了句:"是不是南水北调把水调走了,才这么旱?"

中线取水点,河南南阳,淅川县,陶岔镇

这话像颗石子,在村里的闲聊群里激起了浪。有人附和,有人反驳,更多人皱着眉琢磨:小时候河沟里的水常年哗哗流,现在咋就干了呢?

一、南水北调的水,到底从哪来?

南水北调中线的取水口在河南南阳淅川县,这点没错。但要是说 "把河南的水调走了",丹江口水库第一个不答应。

这个横跨豫鄂两省的大水库,水源主要来自三个地方:

陕西南部贡献了 70% 的水,秦岭以南的汉江支流像一条条输水带,常年不断地往水库里注水湖北境内的水源占 20%,汉江干流的来水是主力军河南的水源只占 10%,集中在南阳的几个县

简单说,每调走 10 吨水,只有 1 吨来自河南。

更有意思的是,这次河南大旱,南阳淅川、西峡这些水源地反倒是全省旱情最轻的地方。要是南水北调真能 "吸干" 河南的水,这些离取水口最近的地方,为啥反倒不那么渴?

二、河南到底是 "送水的" 还是 "喝水的"?

"南水北调从河南抽水,却不给河南用"—— 这说法传得挺广,但账本上写得明明白白。

截至去年 9 月,中线工程累计给河南送了 200 亿立方米水。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是北京同期受水量的 2 倍多。

今年大旱的时候,工程还特意给河南倾斜了水量。

其实河南早就不是单纯的 "水源地" 了。在中线工程的受水版图上,河南是最大的受益省份,沿线 11 个地级市的千万人,每天拧开水龙头都能用到调来的水。

三、那些消失的小河沟,真的怪南水北调吗?

不少人记得小时候村边的河总在流,现在却经常见底。

这锅该不该让南水北调背?

淅川县这些年降雨量比以前少了近两成,村里的小水库蒸发得厉害。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没人修水渠,水自然留不住。"

气象数据也显示,近五年河南的平均年降水量比 20 年前减少了 15%,而农业用水量却增加了不少。加上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小河流被填埋,河道变窄,就算没南水北调,水少的问题也会显现。

反倒是南水北调工程逼着沿线搞节水。现在河南的高效节水灌溉面积比十年前翻了一番,每亩地用水量减少了 30%,这都是被逼出来的进步。

四、水源地真的没有付出吗?

说南水北调一点影响没有,不客观。但受影响的,主要是水源地的发展机会。

为了保证水质,丹江口水库周边不能搞工厂,不能用化肥农药。

淅川县有 10 万移民搬离了祖辈生活的地方,只为了给水库腾出库容。这些付出,不是 "调走多少水" 能衡量的。

五、面对干旱,我们能做些什么?

今年夏天,许昌的种粮大户在田里装了智能灌溉系统,手机上一点就能浇水,用水量比以前少了一半。"

以前觉得水是老天爷给的,现在才知道得省着用。"

这或许才是应对干旱的关键。

南水北调解决了 "有没有" 的问题,

但 "够不够" 还要看我们怎么用。

现在河南正在建的引黄调蓄工程,

能把黄河水存起来留着旱季用;

说到底,干旱是个复杂的问题,

跟天气、人口、产业都有关系。

把它简单归罪于一个工程,

既不公平,也解决不了问题。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