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龙把话说透了,欧洲准备向乌克兰派兵,规模是“数万”。
这不是一次临时的军事援助,而是一个结构性的转变。在巴黎爱丽舍宫,当着泽连斯基的面,马克龙公开承诺,一旦和平协议达成,欧洲将为基辅提供“安全保障”。
这个承诺的载体,是一个由英法主导的“自愿联盟”。
听听这个名字,自愿。这本身就是个信号。它绕开了北约,绕开了复杂的集体决策,也绕开了大洋彼岸可能出现的变数。换句话说,这是一个欧洲核心圈为自己量身定做的安全工具,一个即便白宫换了主人也依然能运转的机制。
是什么让欧洲,特别是向来追求战略自主的法国,下定如此决心?
答案不在谈判桌上,而在天上。
就在几天前,立陶宛总统瑙塞达夫妇的飞机在返回本国机场时,遭到了不明无人机的近距离干扰。虽然最终有惊无险,但寒气已经从波罗的海传到了布鲁塞尔。
这并非孤例。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从波兰飞往保加利亚时,也遭遇了同样惊险的一幕。
欧洲的领导人们突然意识到,战争的威胁不再是电视屏幕上的战报,而是自己专机舷窗外的现实。当俄罗斯的压力具象化为盘旋在头顶的无人机时,任何关于“保持战略耐心”的说辞都显得苍白无力。
保护乌克兰,就是在保护从维尔纽斯到布鲁塞尔的航线安全。这笔账,欧洲算明白了。
冯德莱恩的话更为具体,她直接捅破了窗户纸:欧洲将向乌克兰派驻数万军队,而美国负责提供指挥、情报和空中支援。
这个分工很有意思。
欧洲出人,承担最大的地面风险和政治压力,这是在向外界宣告,欧洲大陆的安全,欧洲人自己扛。
美国出技术和大脑,保持其在高端军事领域的主导权,但不直接卷入地面冲突。
这是一个精心设计的责任分割,既满足了欧洲“当家做主”的愿望,也为美国保留了灵活介入的战略空间。
然而,在欧洲内部,步调并非完全一致。
巴黎的雄心壮志,在柏林那里就变成了现实的计算。
德国总理梅尔茨的观点很直接:谈战后保障还太早,停火都遥遥无期。德国人的选择是,先做好眼前的事。
柏林的计划是什么?每年向基辅增加20%的防空支持,再武装4个机械化步兵旅,这背后是实打实的480辆装甲车。
一个谈的是未来的宏大叙事,一个抓的是当下的武器订单。
这就是法德这对欧洲发动机最真实的写照。马克龙想扮演欧洲的战略设计师,为后美国时代的欧洲安全立下框架。而德国,作为欧洲的工业核心,更关心如何将生产线上的装备尽快送到前线。
这种温差,恰恰是泽连斯基最焦虑的地方。
他来到巴黎,最想要的不是一份未来的安全保单,而是能立刻挡住炮弹的防空系统和能发动反击的重型装备。
欧洲正在下一盘大棋,但这盘棋的棋盘,是乌克兰的国土。对基辅而言,当务之急是活下去,活到能兑现“安全保障”的那一天。
最终,无论是马克龙的“派兵论”,还是德国的“军援论”,都指向同一个终点:欧洲正在为一场更长期、更直接的对峙做准备。那架盘旋在立陶宛总统专机旁的无人机,彻底打醒了欧洲的“和平梦”。
欧洲的再武装化,已经不是一个选项,而是一个既定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