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羽毛球价格继续上涨,爱好者们直呼钱包“压力山大”,社交平台上“羽毛球涨幅超黄金”“羽毛球价格大涨”等话题连上热搜。部分羽毛球型号的身价直接翻倍,有人说“3桶球价格赶上1克黄金”。之前我们聊过“年轻人健身的尽头,为什么是羽毛球”,分析了这项运动为何广受欢迎。今天我们从羽毛球涨价聊起。
供求关系变化导致价格变动,羽毛球可以算是一个典型案例。看需求,近年来,国内羽毛球运动的热度飙升。统计显示,我国羽毛球参与人数达2.5亿,仅次于健步走人数,且年轻人占比持续升高。打羽毛球的热情,持续涌动,不仅让羽毛球这样的消耗品需求激增,还让羽毛球场和一些高端球拍变得十分抢手。
以笔者的体验来看,前些年附近一个羽毛球馆黄金时段只要60元一小时,如今已涨到150元,且场场爆满。原本提前一天甚至当天订场都行,现在掐着点儿拼手速或是多人“电话轰炸”,都有较大概率“铩羽而归”。可以说,羽毛球运动的火热,在这些变化中已有迹可循。
有人笑称,这一轮羽毛球涨价,得怪“二师兄”。看供给侧,近来猪价走低影响了鸭、鹅的消费需求,引发商品肉鸭、鹅出栏量下降的连锁反应,2019年至2024年鸭与鹅分别从48.78亿只降到42.2亿只、从6.34亿只降至5.69亿只。天然羽毛的原材料供应紧张,导致价格上涨,并最终将涨势传导到了零售终端。
也许有人疑惑:技术这么发达,找不到替代材料“把价格打下来”么?爱好者们自然不会眼睁睁看着钱包“受伤”,奈何买过尼龙、碳纤毛、合成泡沫芯等材质的“平替球”后,发现后者在打击感、飞行轨迹等方面,相比天然羽毛仍有差距。二手羽毛球回收修复成为新兴市场,就很能证明天然羽的优势。于是乎,“这个只断了一根毛,还能再用来热热身”、变着法子研究熏球技术以提高耐打性,成为精打细算的羽球人的训练日常。
放大视角,从产业链的角度观察,“涨声一片”中也蕴藏发展机遇。在贵州黔东南锦屏县,每天有2万打、超过20万只羽毛球,飞向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红火的羽毛球产业,帮助这个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发展节节攀升、名气飞跃大山。然而,吃到涨价红利,企业或地方产业集群更要未雨绸缪,抓住契机,苦练内功,迈向产业链的中高端。比如,全国羽毛羽绒产业重镇安徽无为,正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从粗加工向精加工转变,从羽毛球向体育装备集群延伸,努力通过全产业链布局实现“老树发新芽”。只有在行业上行时筹谋未来,才能行稳致远。
价格上涨的趋势中,有人担心羽毛球往后会成为一种“贵族运动”。其实,这方面大可以放宽心,相信市场机制的作用,也相信中国制造的供应能力。就拿网球来说,这项运动昔日所花不菲,近两年间已融入更多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不管是某种运动的潮起潮落,还是不同运动方式各领一时风潮,都展现了体育产业旺盛的生机活力。把握其大势、洞悉其规律,运动爱好者的钱包才能从容应对,企业才能抓住不断切换的风口。
体育,健其身而悦其心,是一项产业也是一项事业,既关乎物质也关乎精神。前不久国羽男单时隔10年再夺世锦赛金牌,有朋友在社交平台感慨:这样的时刻,多年以后一定会持久激励着我。从体育消费的热潮中,能够看到澎湃的发展活力,看到现代化进程中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