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3月14日,也就是光绪二十一年的二月十八日清晨,两艘德国商船“礼裕”号和“生义”号,挂上了德国的国旗和“中国头等全权大臣”的标识,从天津出发,朝着远方的日本驶去。
这两艘船上,坐着“中国头等全权大臣”李鸿章和他的随行人员:参赞李经方,同时他还担任日语翻译;二品顶戴、记名海关道的罗丰禄,是英文秘书、外交顾问兼翻译;翰林院编修张孝谦和兵部候补主事于式枚,是李鸿章的文案助手;二品顶戴、江苏候补道的徐寿朋,二品顶戴、候选道的马建忠,还有二品顶戴、候选道的伍廷芳,这三个人是法律方面的帮手;前美国国务卿的律师科士达,是张荫桓专门为李鸿章请来的法律顾问;此外,还有美国副领事毕德格、四品衔直隶候补同知的林联辉、直隶州知州的罗庚龄、分省补用知县的卢永铭、同知衔候选盐大使的陶大均,以及学生、办事人员、差弁、跟班、厨师等一百二十多人。
五天后,李鸿章等人抵达了马关港,当夜他们便在船上留宿。第二天,按照日方的安排,他们上岸前往春帆楼,进行了首次会谈。那时,日本的报纸对李鸿章等人上岸的场景进行了相当详细的报道。
20号下午三点零五分,李鸿章坐着小野田丸号小船,到了阿弥陀町镇守神社前的临时码头,接着换乘中国的轿子,去了会谈地点藤野方(春帆楼),两地大概相距二町。随行的还有李经方、罗丰禄、伍廷芳等九名随员,六个抬轿的,还有三个跟着轿子步行的人。罗丰禄手里郑重地拿着用罗纱布包着的一卷东西,大概率是国书。和当年离开东京时比起来,李经方显得老多了。
李鸿章虽说自己病了,可看上去精神头儿好得很,脸色红润,戴着金边镶的白玉眼镜,他从船上走过栈桥,又爬上一段大约一间房长的石阶,这才坐上轿子。他出船舱和上石阶时,都有两个随从在旁边扶着,不过这只是大国要员出行时的排场罢了。他穿着棕黄色的长袍,外面套着黑色的上衣,脚蹬薄底靴子。他身高大概五尺六寸,比周围的人都高。当他走出船舱走上栈桥,抬头看到人山人海的观众时,脸上好像在说:“哇,这么多人来看我啊。”但很快他又恢复了威严的神情,坐进了轿子里。李经方上岸时,和迎接的官员打了招呼,脸上一直挂着笑容。从李经方开始,其余的人都坐上了人力车,一路上走了大概二町的距离,沿途站满了巡警,负责警卫工作。
李鸿章等人走进春帆楼,只见屋内摆着一张超大的方形木桌,周围有十几把椅子。李鸿章他们被安排坐在桌子左边,还专门给李鸿章备了个痰盂。李鸿章坐在中间位置,左边挨着的是他儿子李经方和头等参事马建忠,右边是参事罗丰禄和伍廷芳。对面坐着的是伊藤博文,他右边是外相陆奥宗光,左边是外务书记官进上胜之助。陆奥宗光右边依次坐着内阁书记长官伊东已代治、外务大臣总事官中田敬义,还有外务省翻译官陆奥广吉。
李鸿章和伊藤博文早有交情,所以一坐下,伊藤博文就先问李鸿章这一路上是否顺当,接着略带歉意地说:“这儿位置有点偏,目前还没找到能配得上您钦差大臣身份的住处,真是不好意思。”
接着,两边都仔细查看了对方的全权授权书,确认无误后,就互相交换了。李鸿章没等伊藤博文开口,就抢先说道:“按照国际上的规矩,谈和之前得先停战。”
罗丰禄宣读了请求停战的英文概要:“如今和谈刚开始,希望两国海陆军队都能立即停战,为双方商讨和约条款创造条件。”
伊藤博文没料到李鸿章一开场就使出这招,他压根儿没打算停战,心里盘算的是先谈和再停战,好让日本借着战场上的胜果捞取最大好处。他和陆奥宗光对视一眼后说:“中堂大人一路奔波辛苦了,国书既已呈上,今日之事便算圆满。停战这事儿,一时半会儿也定不下来。不如我们明日再给中堂大人一个准信儿,您看如何?”
“行,明天咱们就商量停战的具体事儿。”李鸿章痛痛快快地应下了。
伊藤博文想换个话题,就问道:“中堂大人,您知不知道这地方为啥叫春帆楼呀?”
李鸿章揣测着说:“山脚下就是海港,估计是因为那儿船桅杆多得像树林才这么叫的吧。”
“中堂说得太对了。这名字还是我给他们起的呢!”
伊藤博文曾说,春帆楼最初是位医生的家产,可这医生年纪轻轻就去世了,留下妻子和女儿生活没了着落。下关那地方河豚特别多,味道那叫一个鲜,但河豚有毒,每年都有人因为吃它丢了性命。医生的妻子琢磨着,要是开家专门做河豚的店,请专业的人来做,让大家既能尝到美味又不会丢命,那生意肯定火爆,自己和孩子的日子也就有着落了。没过多长时间,这地方就因为河豚料理在日本出了名。有一年春天,伊藤博文路过下关,听闻这儿的河豚有名,就专门来尝尝。他望着窗外白帆一片,又想到自己还有个号叫春亩,就高兴地拿起笔,写下了“春帆楼”三个字,从那以后,这家河豚店就改名叫春帆楼了。
“真是恰到好处啊。我刚进门,就瞧见‘春帆楼’三个字,这字写得实在不一般,原来是您写的呀。”李鸿章连声夸赞,不过他并不想在这上面多啰嗦,而是趁机把话题转到正事上,“中日两国,文化相近、血脉相连,常常被那些列强所忌惮,希望讲和之后,咱们能成为更亲近的友邦。如今西方势力向东扩张,能看清这种形势的人,天下还有谁能比得上您呢。”
伊藤博文接着说:“当年我在天津的时候,就跟中堂大人您说过,希望中国能自己强大起来,没想到十年过去了,还是一点变化都没有。”
李鸿章夸赞说:“贵国最近这些年搞改革,不管是军事制度还是政治举措,都效果显著,这都是您努力的结果呀。我国还像以前那样没什么进步,实在感到羞愧。”
“你们国家搞洋务运动比我们国家搞维新变法时间更长,但效果却不如我们明显,这是为什么呢?李中堂曾跟我说,你们国家的洋务,只是学了西方的机器和武器,但制度方面,你们觉得自己的已经很完美了。而我们日本不一样,我们全方位学习欧美,政体、军制都是照着学的。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你们国家的洋务,就像从欧美借了件外套穿,能暂时保暖,但没法让身体真正强健起来;而我们日本的维新,是把欧美文明当成米饭吃下去,身体因此更强壮,所以才能胜过你们。你们国家战败,不只是前线士兵不够拼命,追根到底,恐怕还得从军制、政制这些方面找原因。上天不会偏袒谁,只偏爱有德行的,你们国家如果想振作起来,还愁什么做不到呢?”
“这次经历让我收获极大。这场交锋,实在是不幸之事。但意外的是,它也带来了两个好处:一是贵国的陆军和海军组织借鉴欧洲模式取得了成功,这证明了我们黄种人并不比白种人差;二是我国因这次失败而如梦初醒,获得了奋发图强的机会。这样一来,日本凭借学术知识,中国依靠天然资源,携手合作,又何须惧怕欧美白人呢!”李鸿章的话有真有假,但他的苦心却是不容置疑的。
李鸿章走后,陆奥宗光跟伊藤博文说:“首相之前就提过,李鸿章这人,言谈举止特别有说服力,今天见了,果然如此。他哪像个七十多岁的老头儿,身材高大,说话直爽,不生气也显得很有威严。而且,他外交手段也不差。今天他一个劲儿夸咱们国家改革做得好,进步快,还夸总理您有功,又聊了聊东西方的情况,提议中日结盟。他这么做,是想让咱们国家对他产生同情,偶尔还用点讽刺的话来遮掩战败的尴尬。他这人狡猾是狡猾,但也挺招人喜欢,确实算得上是中国现在的一个大人物。”
伊藤博文也点头称是:“确实,在清朝,论起搞外交,恐怕没人能比得上他。没想到今天他头一个就提出了要停战。”
“现在不能停下战斗,得让他一直提心吊胆,这样对我们才有好处。况且我军现在攻势猛烈,停战的话军方也不会答应。”陆奥宗光不赞成马上停战。
伊藤博文心里琢磨:“得想个招儿,让李鸿章自己主动不要提停战这事儿了。”
陆奥宗光提议说:“海军那边觉得,台湾整个岛都得归日本,辽东半岛得给朝鲜,之后帝国再从朝鲜那儿‘借’过来。李鸿章既然要停战,那我们就说拿台湾当抵押,他肯定就不敢再坚持了。”
次日午后两点三十分,两方代表在春帆楼开启了第二轮会谈。
李鸿章先对日方说:“安排的住处非常好,让人有到了家一样的舒适感,真是万分感激。”
伊藤博文直接切入正题:“昨天李中堂提了停战的事儿,我们政府今天备好了一份文件,有中文和英文两个版本,英文版更简单易懂。”
罗丰禄把英文文件念给李鸿章听,说:“现在战局这样,再想想停战后可能有啥后果,我们得声明停战得按下面这些条件来:日本军队要占领大沽、天津、山海关还有那里的城防工事;中国军队在这些地方得把所有武器、物资都交给日本军队。天津和山海关之间的铁路,得由日本军官来管。停战这段时间里,日本的军费得由中国政府出。要是对上面这些条件没啥意见,那就赶紧定个停战的日期、时长,还有中日两军怎么分界线,以及其他细节。”
大沽和天津就像北京的大门,要是再把山海关和铁路轻易让给日本军队,这不就等于给北京的脖子上勒了根要命的绳子吗?李鸿章一听这停战的条件,脸唰地就白了,嘴里直喊:“这条件太狠了,太狠了!现在日本军队还没到大沽、天津、山海关这些地方,怎么停战条款里就要占这些地儿呢?”
伊藤博文说:“要是谈停战的事儿,两国都得从中得到好处才行。停战对你们国家有好处,所以我们军队得拿这三个地方当抵押。”
“天津是通商的地方,日本难道还想插手管吗?”通商口岸关系到好多国家的利益,日本要是想独占,其他国家肯定不答应,李鸿章觉得日本应该会知难而退的。
伊藤博文面带微笑,开口道:“让日本先管着呗,保管能管得妥妥当当。”
李鸿章再次发问:“日本军队抵达天津后,会驻扎在什么地方?”
“这没问题,就安排在你们国家士兵的住处,要是地方不够,我们再建些营房就行。”
“要是这样,那日本军队岂不是要在天津长期待下去了?”李鸿章满脸疑惑,再次发问。
“具体多久得看什么时候停战,但时间不会长。”
“既然停战时间不会太长,为何非要中国让出三个关键地方呢?而且这三个地方都很重要,要是停战期结束谈判还没成功,日军却已经占了这些地方,那岂不是他们反客为主了?”
伊藤博文说明道:“眼下要是停战,对日本没啥好处,所以要是谈停战的事儿,得拿个重要地方作抵押才不吃亏。”
争论半天也没个结果,李鸿章就想用自己的难处来说服伊藤博文:“按你们国家的请求,我是真心想求和的,我国也是这个意思。还没谈停战呢,你们国家就先想要三处重要的地方,我可是直隶总督,这三处可都在我的地盘上,伊藤大人,您换位思考下,这让我以后怎么做人啊?”
伊藤博文寸步不让地说:“您李中堂是为了国家利益,才提议停战的。而我呢,也是为了我们国家的利益,停战就只能按这个办法来。”
李鸿章恳切地说:“还请您再想个法子,好让我们看到贵国确实有和谈的诚意。”
“我真是没别的法子了,两国打仗,都是为了各自的国家。国家大事和朋友交情,不能混为一谈,停战这事儿在打仗的时候,得按停战的规矩来。”
李鸿章反驳说:“要谈和,就不用再动兵了,所以停战是谈和的首要条件。要是两国还在打仗,那谈和就显得没诚意了。”
伊藤博文趁此机会劝李鸿章别再坚持停战了,他说:“要说停战嘛,那肯定得有条件,要是不能答应,那就先放一边,咱们先谈谈和约的事儿。”
“要不先谈谈和平条约也可以,但日本得保证不会对天津、大沽还有山海关这三个地方动手。”李鸿章没办法,只好做出了让步。
伊藤博文打算用武力逼李鸿章屈服,于是说:“真要打起来,谁能预料结果?我可真不敢打包票。”
李鸿章觉得,不妨先瞅瞅那议和的条件,要是条件不算太过分,不停战也行啊。于是他就问:“现在咱们要是不谈停战的事儿,那议和的条件能不能先拿出来看看?”
但伊藤博文最要紧的是得让李鸿章别再提停战的事,于是他追问:“中堂大人,您是不是打算把停战的提议收回去,再重新谈和谈的条件?”
“停战的条件太苛刻了,绝对做不到;但你们既然请我来,想必是有求和的条款吧。”李鸿章对伊藤博文的话没有明确表态。
“和谈的事情,已经谈得差不多了。您给的停战方案,要不要收回去?或者,您直接说清楚,中国不接受这停战的条件?”
伊藤博文怕李鸿章看到和谈条件后,再次要求停战;但李鸿章眼下最盼的就是停战,所以一时拿不定主意。两人你来我往争论不休,谁都不肯妥协,最后决定三天内李鸿章给出答复。
这次会谈费了不少唇舌和心思,可李鸿章终究没能实现先停战再谈和的想法。
李鸿章一走,伊藤博文便点了根烟,狠狠吸了一口,再缓缓吐出,瞧着那圆圆的烟圈慢慢变淡,他对陆奥宗光说:“今儿个可真是畅快啊!十年前,我在天津跟李鸿章有过一次交手,他说话厉害,眼神犀利,不发火也让人害怕,谈完话我后背都湿透了。今儿个,看他那走投无路的狼狈样,我这十多年的憋屈,总算是一下子全没了。”
陆奥宗光心里有点打鼓:“李鸿章那可是谈判的老江湖了,可眼下帝国军队一路高歌猛进,光靠嘴皮子可挡不住啊,所以他才一直咬着要先停战。要是他真答应了停战,咱们又该咋整呢?”
伊藤博文斩钉截铁地讲:“地还没谈拢就先丢了重要地方,他肯定不干,清朝那边也不会同意。咱们得拉清朝一把,好让他们快点下决心来和谈。”
“总理的想法是,要在军事方面继续给中国施压。”
“没错,得让大本营下令,派海军的船只到天津的海面上转转。”
李鸿章和总署之间不断有函电交流,过了两天,总署回电说,停战的条件不能答应,得先谈谈赔款的事。二月二十八号(也就是3月24号)下午三点,李鸿章亲自把中英文的备忘录交给了伊藤博文。伊藤博文看英文部分,陆奥宗光则把中文部分看了好几遍,还把后面的内容翻译成了日文。
现在李鸿章已经明确表示不再提停战的事了,那接下来的谈判要怎么继续呢?伊藤博文点起一支烟,看似在仔细琢磨备忘录的日文内容,实则是在思索应对之策。等他考虑周全了,便抬头说道:“咱们谈好的事情,一旦定下来,就得真刀真枪地去干。我发现贵国和外国打交道以来,有些答应好的事儿却没认真去办。我国觉得这事儿太重要了,所以派我来处理。两国都派了重要的大臣来商议,如果谈好了却不执行,那多丢国家的面子啊,而且这样肯定又会引发战争。我作为我国的总理大臣,谈好的事情肯定会做到;也希望中堂大人答应的事情也能说到做到。”
伊藤博文一边拿再次开战来威胁,一边又用讲信用来施压。李鸿章虽然急着想谈和,可他毕竟是个老练的外交家,哪能让伊藤博文看出自己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于是就装作若无其事地说:“我作为钦差头等大臣,临行前多次被皇上召见,只因这事非同小可,皇上给了我明确的指示。以后的和谈条款,得考虑我能做到什么程度。能办的,我自然会答应;难办的,就得慢慢商量,不可能三两天就谈完,还是请贵大臣先把和谈条款拿出来再说吧。”
“明日就呈给中堂大人。”伊藤博文回应道。
“明天是什么时间?”
伊藤博文跟陆奥宗光一合计,决定次日十点进行交接。
接着,伊藤博文谈起了对中国民众的看法:“我们的军队现在驻扎在金州这些地方,发现中国人比朝鲜人更服从管理,更容易听从指挥,干活也特别卖力,中国老百姓真的很好管。我们现在正攻打台湾呢,不知道台湾的老百姓怎么样?”
李鸿章猛地一惊,瞬间就猜到日本人要对台湾动手了,可他眼下也没什么好对策,只能接着用他那老一套的以夷制夷手段:“台湾那边住的大多是潮州、漳州、泉州的移民,他们特别强悍,不是哪个国家都能随便招惹的。听您这意思,好像想对台湾下手,那我告诉您,英国人可不会答应。”
伊藤博文乐呵呵地说:“让中国吃亏的事儿,英国不一定就跟着吃亏呀。两个国家斗起来,可不会牵连到别的国家。”
台湾和香港离得很近,英国早就打定主意不想让其他人占据台湾。
伊藤博文瞧见李鸿章打算用英国来制衡日本,不禁觉得有些滑稽:“你们要是把台湾送给其他国家,人家肯定会乐呵呵地收下!”
李鸿章神情凝重地说:“台湾现在已经设为一个省了,绝不能拱手让给别的国家。”
伊藤博文不想再聊台湾的事儿了,他叹口气说:“我管的事儿太多,实在忙不过来。”
“我冒昧前来打扰,可能会耽误大人您处理公务;不过这事若要商议办理,恐怕得花上些时间。”李鸿章并不想这么快就推进到下一步。
“这事儿关系太大,所以本大臣把其他国事都交给别人去处理了,这里实在不适合再待下去。”说是不宜久留,其实还是想让李鸿章赶紧点头答应。
李鸿章推辞说:“这得看贵国大臣提出的和谈条件咋样。要是容易照着办,和谈很快就能成;不然的话,还得慢慢商量,时间肯定短不了,还望多多包涵!”
“和谈这件事,两国百姓都盼着能快点搞定。越快越好,可不能像平时那样磨磨唧唧地商量。两军交战,多拖一天就得多死好多人。”伊藤博文还是一副急着催促的样子。
故事还没讲完,后续更精彩。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