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知名零售企业胖东来因组织员工赴日本开展七日游活动,在舆论场掀起不小波澜。这本是一次常规的员工福利安排,却意外演变为关于“爱国”与“国际交流”的公共讨论。该企业回应称,此类出国游是公司长期实施的员工福利,不同部门可自主选择目的地,旨在帮助员工拓宽视野、提升业务能力。然而,部分网民却以“为何非去日本”为由提出质疑,甚至发出抵制的声音。
值得思考的是,类似的员工国际旅行在胖东来并非首次。此前,企业还曾组织团队前往欧洲等多地游学交流。而引发热议的,不仅是出国旅游这一形式,更是目的地选择背后所折射出的某些民粹情绪和标签化认知。
事实上,胖东来之所以持续受到公众关注,正是因其长期以来坚持的高标准员工待遇和人文关怀理念。除了出国旅游,该企业还被传出为基层员工提供高达9000元的月薪,设立“不开心假”“委屈奖”等特色福利,并严格执行带薪年假和足额缴纳五险一金。此外,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主动招聘边疆退役军人、刑满释放人员等群体,展现出难得的社会包容性与企业担当。
选择日本作为旅游目的地之所以引发争议,很大程度上源于对“爱国”一词的窄化理解和情感化使用。日本作为中国重要邻邦,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也在零售业、服务业等领域拥有全球领先的经验。前往日本旅游交流,既属正常国际交往,也符合改革开放以来“学习先进、互利共赢”的国家战略。早在1980年代,中国政府就多次组织考察团赴海外学习企业管理与创新经验。直至今日,国际交流仍是推动中国企业进步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令人深思的是,某些在网络上以“爱国”自居的意见领袖,却屡屡被曝出“说一套做一套”。例如,某知名公众人物一边批判他人赴日行为,一边自己早年赴美置业、安排家人长期在美生活,甚至也曾受邀访日并在社交平台分享经历。这种看似激昂却经不起推敲的“双标”行为,不仅损害公共讨论的严肃性,也使“爱国”这一崇高理念被简单异化为情感表演和流量生意。
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本人也曾因公开发表个人观点引发讨论。他指出中国在某些领域仍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差距,强调自由与人格尊严的重要性,并呼吁社会应保持善良与真诚。这些言论本是正常的思想表达,也是一个企业家基于自身实践发出的声音,理应在理性、平等的氛围中得到讨论。
真正的爱国,应当体现在实际行动中,而非空洞的口号里。一家企业若能善待员工、守法经营、推动就业、贡献税收,便是对社会和国家最实在的贡献。普通民众踏实工作、关爱他人、维护公序良俗,同样是对国家的热爱与支持。相反,那些脱离实际、高举道德大旗却无一落到实处的情感宣泄,不仅无助于国家发展,还可能撕裂社会共识、阻碍理性对话。
在当前复杂的舆论环境中,越来越多公众开始意识到,比起响亮的口号,更应看重一个人、一家企业是否言行一致、是否负责任、是否有担当。胖东来为员工提供优厚待遇和成长机会,不仅未损害国家利益,反而展现出中国企业在管理理念与人文关怀方面的长足进步。而真正值得警惕的,是那些利用民众情感谋取私利,实则言行相悖的“爱国生意”。
归根结底,理性与真诚才是爱国的应有之义。我们需要更多像胖东来这样以实际行动回馈员工、贡献社会的企业,而非被非理性的情绪绑架和双标话语带偏方向。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保持开放、务实、自信的心态,勇于学习全球先进经验,同时坚定文化自信、走好自己的道路,才是真正有利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选择。
该事件也提醒我们,在公共讨论中应避免将爱国简单等同于拒绝国际交流,或将正常的企业行为政治化。一个现代化、包容性强的社会,应当鼓励基于事实的理性对话,尊重企业依法自主经营的权利,也认可公民在法律框架内自由表达的权利。唯有如此,才能构建更加健康、自信的国民心态,推动社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