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222万高校毕业生即将涌入社会。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背景下,如此庞大的年轻人群体,却可能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困境。
人社部把就业称作"民生头等大事",可智联招聘的数据显示,本科生就业率刚过45%——这意味着每10个毕业生里,就有5个人手里没握着靠谱的offer。
这场就业困局到底怎么来的?我们不妨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看看背后的真相。
栏 目 | 宏观经济观察
生娃少了
但找工作的人还没少
(一)生娃和就业的"时间差"
2023年,咱们城市里的生育率跌到了0.85,比韩国还低。要是按这个趋势下去,到2100年中国可能只剩3.2亿人,大半都是老年人。
但现在的情况是:虽然新生儿越来越少(2023年才800万左右),可1998-2003年出生的人现在刚好大学毕业——那时候每年出生人口有1600万呢!就像水龙头已经关小了,但水缸里的水还在往外涌。
东莞有个电子厂的HR说,2023年他们需要的生产线工人比去年少了30%,可来应聘的应届生却多了45%,挤满了招聘大厅。
(二)退休潮也救不了的"岗位荒"
有人说:"老人退休不就腾出岗位了吗?"这话只对了一半。确实,这几年退休的人不少,但问题是老人们空出来的岗位,和年轻人能做的活,可能压根不匹配。
比如一个退休的机械工程师空出了岗位,但现在这个岗位可能需要会操作工业机器人的年轻人,可刚毕业的学生没学过这个技能,自然接不上。就像老木匠走了,留下的是数控机床,新人却只会用斧头。
学校教的和社会要的
差了条街
(一)专业设置像"慢镜头"
现在社会变化太快了,可大学专业调整却像在放慢镜头。某985高校的教授说,他们学院想更新专业方向,从提出到审批再到招生,得整整4年——等学生毕业时,当年热门的专业可能已经过时了。
比如前几年大火的Java开发,现在企业都在招会云原生、AI框架的人,但很多应届生还只会写传统代码。
宁德时代招电池研发的应届生,开出30万年薪,却没几个人能符合要求,因为大学里教固态电池封装技术的太少了。
(二)技能和岗位的"错位相亲"
一边是新兴行业缺人缺到发愁,另一边是应届生挤破头找不到工作。
就像一场相亲大会,新能源汽车、芯片这些"优质男嘉宾"举着牌子喊"缺人",可大部分应届生手里拿的还是传统制造业的"简历",根本对不上眼。
美团有个报告说,现在新兴服务业63%的岗位需要会数据分析,但应届生里只有28%学过相关技能。不少年轻人吐槽:"我在学校学的是怎么写策划案,结果面试时企业问我会不会用Python爬数据,当场就傻眼了。"
当"铁饭碗"成了唯一选择
(一)70%的人都想进体制内
智联招聘做过调查,超过70%的应届生都想去国企或体制内。这就像全班同学都挤在一扇门里,门外的广阔天地却没人敢去。
为啥大家都盯着"铁饭碗"?看看日本就知道了。90年代日本经济不好的时候,公务员的工资比普通公司高30%,结果64%的年轻人都去考公。
现在咱们国家也有点类似:2022年政府发工资的钱占了全国税收的64.5%,这么高的比例,说明大家都觉得体制内最靠谱。
(二)"铁饭碗"背后的隐形成本
但日本的教训很深刻。当年那些拼命考公的年轻人,后来发现政府借了太多钱,不得不给公务员降薪,5年时间工资少了40%。2023年日本考公务员的录取比例降到了1:3,是30年来最容易考的时候。
更可怕的是那些没考上公务员,又错过了企业招聘的年轻人,现在35岁以上还在家啃老的有100多万。他们不是不想工作,而是长期不上班,技能都荒废了,再想找工作根本没人要。
邻居日本的"就业过山车"
给我们什么启示?
(一)从"冰河期"到"春天"的逆袭
日本90年代的大学生就业率从76.2%跌到55.1%,和咱们现在差不多。但后来他们怎么好转的呢?
首先是企业出海,把生产搬到东南亚,本土专注搞研发,创造了高薪水的岗位;然后政府用政策刺激经济,企业利润涨了,自然就愿意招人了;
最后是灵活就业的人变多了,现在日本45%的人都是自由职业或者派遣员工,这相当于给就业市场装了个"减震器"。
(二)被落下的一代人
但日本也有惨痛的教训。那些在就业冰河期没找到工作的年轻人,很多人现在还"家里蹲"。
有个日本社会学家说:"25岁没工作的人,40岁更难找到工作。"时间不但没给他们积累经验,反而成了障碍。就像一棵树,错过了生长的季节,后面再想长高就难了。
现在日本有个词叫"就职冰期世代",说的就是这些被时代抛下的人。
年轻人该怎么办?
社会能做什么?
(一)年轻人别"蹲"着,先"动"起来
如果你暂时没找到理想的工作,千万别在家躺着。
日本的经验是,做过临时工的人,后来找到全职工作的概率比一直在家待着的人高28%。哪怕去做志愿者、打零工,只要接触社会,就能发现机会。
有个应届生分享过自己的经历:"我毕业后没找到对口工作,就去奶茶店打工,结果发现店里的线上订单系统有问题,就用自己学的计算机知识改了改,后来被老板提拔成了运营主管,现在负责整个品牌的线上业务。"
(二)社会得给年轻人"搭把手"
德国有个"双元制"教育模式,学生每周3天在企业学实操,2天在学校学理论,这样毕业就能上岗。咱们深圳现在也在试点"产业学院",华为、腾讯这些企业直接参与上课,学生毕业就能进企业。
另外,政府可以学学日本,给招应届生的中小企业发补贴,比如每招一个人,每月补5000块,减轻企业负担。还可以学日本搞"职业设计顾问",免费给毕业生做1对1的职业规划,帮他们找到适合的方向。
结语
时代的灰尘,落在个人头上就是大山。
前几年,年轻人还在吐槽父母说的"稳定工作",现在却都抢着考公。不是我们变了,而是时代变了。就像日本有个作家写的:"我们以为自己在选择人生,其实只是时代在推着我们走。"1222万这个数字背后,是千万个家庭的焦虑,也是中国经济转型的缩影。
但别忘了,日本在经历就业冰河期后,催生出了机器人、新能源这些新产业;美国90年代硅谷崛起时,也有很多传统工人失业,但后来他们成了第一批互联网从业者。
时代的转折总会带来阵痛,但也藏着新机会。对年轻人来说,重要的是别让自己和社会脱节;对社会来说,要做的是给年轻人更多向上的通道。
毕竟,一个国家的未来,就藏在年轻人能不能找到好工作里。
【互动话题】你身边有应届生找工作的故事吗?他们遇到了哪些困难?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免责声明:文章最终解释权归本账号所有。本文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不对文章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等负责,读者依据文章内容行动产生的风险与后果自行承担。未经授权,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