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全员营销,这早就是行业公开的秘密。
但有合规基本意识的人都知道,全员营销本身是违规的。
只是现在无论是大银行还是小银行都全面推行全年营销,大家都这么干,以至于大家都忘记了合规这一回事了。
甚至有些银行基层领导直接认为全员营销就是合规的,所以毫无顾忌地给全员下任务。
1
那全员营销到底合不合规?
央行旗下的官媒《金融时报》的一篇文章或许能够告诉大家答案。
7月23日,金融时报官方微信公众号发表一篇文章《银行“全员营销”属于违规吗?》
在这篇文章当中,金融时报采访了多位金融业研究专家,从这些专家的表态来看,可以基本得到一个结论:
全员营销不科学,也不合规!
比如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将所有员工视作‘销售员’,尤其是强制分配与岗位职责无关的营销任务,既违反合规要求,也损害员工合法权益。此外,这种做法扰乱了正常管理秩序,极易引发道德风险、业务合规风险等一系列风险。”
而这些专家之所以认为全员营销构成违规,这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观点,更是基于监管文件的规定。
早在2010年原银保监会就发布过《关于规范市场竞争、严禁高息揽存的通知》。
这个通知当中有一条规定明确提到:禁止对非营销部门下达指标、禁止将指标分解至个人、禁止与薪酬挂钩、禁止设立存款单项考核。
根据这些文件规定,一直以来银行全员营销都是违规的。
而且监管部门也一直在打击这种全员营销的违规行为,有不少银行还因为全员营销而受到处罚过。
7月9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温州监管分局披露一则行政处罚信息,浙江温州某农商行因向非营销部门下达存款考核指标等多项案由被罚款265万元,三位责任人被警告。
2024年8月,某大行温州分行个金部总经理因为向非营销部门下达存款考核任务被警告,同时该分行也被罚了35万。
2023年12月,某大行杭州分行因为将存款指标分解到个人等多个案由被罚185万。
虽然类似的案例并不是很多,至少说明了监管的态度,擅自向非营销部门下达存款任务是违规的,是要受到处罚的。
2
对于这些违规行为,我相信各大银行其实也知道不合规,然而为什么全员营销却能够在银行业风靡起来呢?
其实就是银行在业绩增长与合规之间进行博弈。
全员营销背后根本原因是各大银行目前都面临业绩增长乏力,尤其是在净息差持续收窄的背景下银行日子越过越紧。
然而面对市场信贷需求放缓等一些客观事实,银行却视而不见,各大银行仍有严重的规模情节,业绩只能增长不能下降。
在这种扭矩的业绩观之下,各家银行拼了命都要维持利润的增长。
但大家都知道,目前各大银行对净息差的依赖度非常大,很多银行依赖度都超过70%,在净息差持续收窄的背景之下,想要创造同样的利润,对应的任务量肯定要比前几年大很多。
比如2021年,当时银行业净息差平均水平还达到2%,如今降到了1.43%左右。
按照80%的存贷比例来推算,想要创造一个亿的利润,几年前只需要发放50亿的信贷,吸收63亿左右的存款。
但目前至少要发放70亿的信贷,吸收88亿左右的存款才能创造一个亿的利润。
如此一来,这意味着信贷任务至少要增加20亿,存款端的任务至少要增加25亿。
然而面对这些任务的增加,银行在降本增效政策之下又舍不得增加员工,那怎么办?只能不断地把任务加在现有员工的头上。
不仅业务岗的员工领到大量任务,非业务岗的员工同样人人有份。
对于这种任务分配,员工自然非常反感,但迫于各种压力,大家也无可奈何,只能硬着头皮去完成,结果就出现了各种市场乱象。
比如跟中介勾结,自掏腰包进行手工贴息,同行之间互换任务等等。
这种乱象的存在其实严重扰乱了银行的正常秩序,也积累了很多不确定的风险,一旦风险暴露,相关责任人是会被处罚的。
对此,难道银行不知道吗?他们当然知道。
然而现在银行的任务都是一级压着一级,而且层层加码,上级领导根本不了解下级员工的苦。
一些基层领导为了完成任务,也只能硬着头皮不断地给大家加任务,管他是营销岗位还是非营销岗位,先把任务完成了再说。
而且现在的全员营销又不是某个银行在干,其实大家都这么干,但真正被处罚的也没见几个,大家自然会铤而走险。
3
如何才能破解这种困局呢?
我觉得关键要解决两个症结。
第一,要消除规模情节。
现在很多银行都有规模情节,在很多领导的眼中永远只有增长,没有下降,甚至连持平都不行。
放在以前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这种规模情结没有什么错,你规模越大实力越强,利润越高,大家都可以理解。
然而经济活动它是会波动的,没有任何一个市场永远都是欣欣向荣的,在整个经济面临调整周期的时候,市场融资需求自然跟着下降,这时候银行也要改变自己的业绩观,不能盲目地追求高增长或者规模的扩大。
银行的业绩增长应该跟市场同步,如果整体信贷需求放缓了,银行业绩增长也会放缓,大家必须习惯这种变化,然后制定科学的发展指标,科学的考核任务。
第二,转变传统的利润增长来源。
现在国内银行已经习惯了严重依赖净息差,离开了净息差好像银行好像突然不会玩了。
但那纵观国际上一些优秀的银行,很多对净息差的依赖度都低于60%,甚至个别银行低于55%。
相反,包括债券投资在内的其他非息业务占比普遍达到40%以上,这让他们能够从容地面对经济活动的波动,不会因为某一个阶段信贷需求下滑了,只能通过“人海战术”去占领市场。
这些国际银行的做法是非常值得国内银行去参考的。
毕竟从长期来看,随着经济增速逐渐放缓,低利率将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银行的净息差会面临更大的压力,面对这种压力,虽然狂下任务勉强能够应付个一两年,但长期根本是行不通的,“全员营销”维持短期业绩增长的模式很快会走到尽头。
所以各大银行必须尽快转变经营理念,通过创新以及外拓寻求业绩的增长,而不是一味盲目压任务。
另外在对待任务分配上面,各大银行更应该注重科学分工,建立更加合理的考核机制,不能一味的通过罚款来进行简单粗暴的任务管理,更不能强制对非营销岗位进行任务考核,而是需要在任务、合规以及员工权益上面寻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