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20曾经成功穿越对马海峡,这一消息令许多国内网友感到意外,同时也引起了韩国媒体的广泛关注。多家韩媒对此进行了报道,显然,他们也对歼-20能够悄无声息地穿越这一战略水道感到震惊。
近日,央视军事频道报道了歼-20穿越巴士海峡与对马海峡,前往日本海的新闻,瞬间引发了广泛关注。
【相关报道】
对马海峡位于日本九州岛和对马岛之间,是连接日本海、黄海、东海以及太平洋的重要航道,最窄的地方仅有41.6公里。
尽管对马岛没有美军基地,但日本海上自卫队和陆上自卫队在岛上部署了力量,用于对对马海峡的监控。
对马海峡是中国军队突破第一岛链的关键通道之一。2025年7月,中国海军编队穿越对马海峡,前往日本海进行演习,此前已多次通过这一水道。
(对马海峡是中国军队进入日本海的重要通道)
因此,对马海峡成为了美日紧密监视的水域。美军在釜山驻扎的第5战斗机飞行团和佐世保基地均位于附近,而美日两国还在该区域部署了密集的防空雷达网,包括“萨德”反导系统及其AN/TPY-2型雷达,后者部署在星州星山炮台,距离对马海峡非常近。
日本方面,也在附近设置了3J/FPS-5型雷达,同时,还在小松基地部署了F-35A战斗机。
迄今为止,美日从未公开宣布曾侦测到歼-20的飞行轨迹,这意味着歼-20并未触发这些防空系统的警报。
那么,是不是美日已经发现了歼-20,但故意保持沉默呢?这种可能性并非没有,但发生的概率较低。随着歼-20的数量不断增加、性能日益提升,美日的压力也在加大。
【韩国媒体多次报道歼-20穿越对马海峡】
美军的E-3B/G预警机未能发现歼-20的消息已被证实。美军前太平洋空军司令威尔斯巴赫公开表示,在F-35与歼-20在东海遭遇时,E-3预警机未能提供有效支持,意味着E-3没有探测到悄然接近的歼-20,这让F-35措手不及。这一事件促使美军加速退役E-3,并研发新一代预警机。
这一点至少说明了,E-3预警机无法从正面发现歼-20。如果美日已经在对马海峡探测到歼-20,它们本应立即向外界公布相关信息。
(美军前太平洋空军司令威尔斯巴赫)
问题是,歼-20飞越的是对马海峡,而非停留在该海峡。这意味着,歼-20的侧后方需要面对日韩地基雷达的监视。为了避开探测,歼-20必须具备全向隐身能力。
对于第五代战机来说,由于其高大垂尾,侧面的雷达反射面积(RCS)远大于正面。例如F-22,其正面RCS约为0.065平方米,而侧面RCS可达到1-2平方米,后向RCS则更为显著,尤其是尾喷口的反射更为强烈。
AN/TPY-2和J/FPS-5雷达具备更强的空中探测能力。
AN/TPY-2型雷达工作在X波段,尽管这是第五代机特别注重抑制的频率,但该雷达的巨大孔径和高功率使其具备强大的探测能力。其9.2平方米的天线阵列内装有30464个天线单元,平均功率为81千瓦,可以在600公里的范围内探测到0.01平方米的目标,探测1平方米目标的距离可达到2000公里。
(AN/TPY-2型雷达)
日本的J/FPS-5雷达是一款固定式三坐标远程空中监视雷达,其外形呈六棱形,高度约为34米,配有三个天线阵面。较大的阵面工作于S波段,专门用于跟踪弹道导弹和飞机,另外两个较小的阵面工作于L波段,补充对飞机和巡航导弹的探测。
J/FPS-5雷达可以在260公里的距离内探测到1000米高的目标,对1万米高的目标的探测距离约为550公里。
由此可见,这两种雷达的探测距离都非常远,在理论上能够从侧后方发现歼-20。那么,歼-20是如何成功躲过它们的呢?
可能采取的防护措施有以下两种:
一是使用电子欺骗干扰。
通过伪随机噪声编码信号,将反射信号伪装成随机噪声,从而避开雷达的探测。在印巴5.7空战中,印度阵风战机未能探测到巴基斯坦歼-10C,很可能就是遭遇了类似的电子干扰。
二是采用等离子隐身技术。
为了完全掩盖歼-20侧后方的雷达反射信号,可以依靠等离子隐身技术。然而,这项技术也面临四大难题:
等离子体发光,容易暴露目标;高速气流导致电离云不稳定;尾迹难以完全消除;能耗过高。
我国已经研发出一种异形等离子罩,可以将电离气体约束在特定区域,有效避免高速气流导致的流失,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前三个问题,但这种技术尚未投入实战。
因此,歼-20很可能采用了第一种方式,利用电子干扰躲避了探测,并在空警500、卫星或反隐形雷达的引导下,成功穿越了对马海峡的探测盲区。
值得一提的是,在对马岛与朝鲜半岛之间,还有一个重要水道——釜山海峡。对马海峡与釜山海峡共同组成了朝鲜海峡,长约222公里,宽约188公里,为歼-20提供了足够的机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