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战火下!当年回归以色列的河南开封犹太人,他们怎么想?

发布日期:2025-08-05 点击次数:137

“你吃了没? ”这句河南话从一位身着传统犹太服饰的女性口中说出时,以色列耶路撒冷的街头愣是没人敢认,她是开封犹太人后裔李程锦。

2025年,这位曾在中国夜市卖羊肉串的姑娘,正蜷缩在以色列南部小镇的防空洞里,听着窗外爆炸声瑟瑟发抖。 她变卖了开封的厂子和房子,却因不会说希伯来语在餐馆端盘子,时薪仅50谢克尔(约90元人民币)。

以色列政府至今不承认她是“纯正犹太人”。像李程锦这样的开封犹太人后裔,近十年有近千人参申请回归以色列,80%被拒之门外。 他们用一生证明:血统能证明“我是犹太人”,却买不来“我在以色列活得像个人”。

1. 开封犹太人的“祖传身份”

开封犹太后裔的犹太血统,最早能追溯到北宋年间。 1000多名波斯犹太商人顺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在开封城墙根下建起会堂,用羊肉馅饼换来了大宋皇帝的赐姓。

这些姓赵、李、张的犹太人,白天和汉人做生意,晚上在会堂念经,连祭祖都学着供奉“天地君亲师”。

到了明清,他们连希伯来语都忘了,却把割礼习俗保留到了20世纪,每个男孩出生第八天,父亲会用河南话念叨:“割了吧,以后就是正经犹太人了。 ”

2. 回归以色列的“血统陷阱”

2016年,开封5名20岁女孩集体申请以色列国籍,却在机场被扣了三个月。 以色列移民局拿着她们的家谱反复核查:“你爷爷的奶奶确实姓李,李家从清朝就改信佛教了,不算犹太人。 ”

原来以色列《回归法》规定,只有母系三代都是犹太人才算“纯血统”。 开封犹太人早把犹太教传男不传女的规矩玩坏了,父亲信犹太教,母亲拜关公,孩子自然成了“四不像”。

3. 回国移民的“生存地狱”

成功拿到绿卡的开封人,80%在以色列活不过三年。 2024年数据显示,62%的移民从事餐饮、清洁等底层工作,时薪比本地人低40%。

开封移民王大姐在特拉维夫开中餐馆,她拿手的鲤鱼焙面被犹太顾客投诉“用猪肉油煎过”,警察直接吊销执照。 她儿子因在安息日踢足球,被学校以“亵渎信仰”开除。

4. 身份撕裂的日常

开封移民张建军的故事更荒诞:他参加以色列国防军时,军官认出他的开封口音,当场嘲讽:“你们中国人来抢犹太人的饭碗?”

让他崩溃的是,每次和河南老家视频,七大姑八大姨总问他:“在以色列给人当孙子呢? ”以色列邻居则怀疑:“这河南人到底是不是间谍? ”

5. 政策与现实的撕裂

以色列政府近年收紧移民政策,2025年仅批准23名开封移民入籍。 原因很简单:他们既不会说流利希伯来语,又拒绝放弃春节习俗。

以色列最高法院2024年判决:父系传承的“开封犹太人”不算犹太人。 这意味着,李程锦们就算再交十年税,也拿不到以色列身份证。

6. 留在中国的人更加“叛逆”

与移民潮相反,80%开封犹太后裔选择留守。 2025年开封“犹太文化节”上,2000多名后裔穿着汉服跳犹太舞,用河南话朗诵《塔木德》。

62岁的赵老太理直气壮:“在以色列当二等公民,哪有在家吃烩面实在? ”留在开封的老人们,每月能领到政府发的300元“特殊民族补贴”,这笔钱,比以色列最低工资还高。

7. 战火中的身份幻灭

2025年加沙冲突升级后,以色列政府强制征召所有适龄移民服役。 开封移民刘小梅的遭遇引发热议:她在防空洞生孩子时,以色列护士冷笑着问:“你们中国人也配当犹太母亲? ”

她丈夫因拒绝在安息日工作被解雇,全家只能靠吃泡面度日。 远在开封的亲戚发来消息:“回来吧,咱家饺子馆正缺人手。”

8. 全球化下的身份困局

这些人的挣扎,暴露了全球化时代的残酷真相:以色列不承认他们的犹太身份,中国不承认他们的特殊身份,连他们自己都说不清“我是谁”。

2025年最新调查显示,开封犹太后裔中,68%的人每天说河南话,52%的人过年贴春联,91%的人手机里存着以色列移民局的联系电话,他们既是故乡的陌生人,也是异乡的局外人。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