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战后五位亲华派领导人的人生归宿:一人长眠于北京八宝山公墓

发布日期:2025-08-24 点击次数:81

越南战后五位亲华派领导人的人生归宿:一人长眠于北京八宝山公墓

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越南共产党领导层就已形成一致看法:缺少苏联的援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无法获得胜利;同时,如果没有中国和苏联的共同支持,越南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也难以取得进展。

依照这项见解,在越南的第二回全国代表大会上,到胡志明逝世这段日子,胡志明始终是越共的顶端负责人,不过他更多时候是扮演着“灵魂人物”的角色,而政府、政党以及军队的真正权力,则由其他人士执掌。

胡志明离世之后,越南国内掀起了权力角逐的风波,这场纷争最终以黎笋的胜利告终。黎笋作为本土南方派的核心人物,向来对苏联抱有好感,同时对中国的态度较为冷淡,再加上中苏关系出现裂痕,他在苏联的扶持下推行了针对中国的策略。

他推行的对华不友好措施,同胡志明生前秉持的立场大相径庭,也和党内倾向中国的那些人意见相左,所以关于中越关系的后续走向,新一轮的较量就此发生。那些支持中国的代表人物例如朱文晋、阮文灵、长征、武元甲、黄文欢,他们的前途如何尚不明朗。

一、“叛逃”中国,归葬八宝山

在越共亲华派中,黄文欢无疑是最特别的一个。

他跟胡志明相似,早年到访中国,加入了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也就是越共的前身,还参与了越南革命活动。

在中国度过的岁月里,他于晦暗中捕捉到一线曙光,从此便不懈追寻。即便后来回到越南,他依然将曾经生存和拼搏过的中国看作是另一个家。

也许是因为这样的背景,他被任命为越南的首任驻华大使。

这一任期,长达8年。

在长达八年的岁月里,正值中越两国交往最为融洽的阶段,他为此付出了许多心力,赢得了中越两国民众的广泛敬重。

黎笋就任要职后,越南的外交方针出现了根本性转变,实行的“亲近苏联,疏远中国”方针让黄文欢非常不快,于是他开始同黎笋势力进行对抗。

黎笋权力欲非常强盛,所以敢于不依附胡志明、武元甲这些人,即便黄文欢作为越共的创建者之一,在组织内部享有很高声望,他仍旧编造理由把黄文欢排除在决策圈之外,并且用各种方法让他陷入孤立境地。

在越南自卫反击战即将爆发之时,黄文欢在越南国内处境十分不利,几乎无人问津,这位名义上的国会副主席更是难得出现在公开场合,媒体上也鲜有他的身影。

遭遇的苦难并未就此终止,紧接着他因为生病导致持续高热,医生判断他患上了肺结核。再后来前往中国接受检查,最终确定罹患了肺癌。

肺癌被误诊为肺结核,这其中的含义令人深思。

他意识到在国内的情况越来越不妙,便决定实施一个关键计划——前往中国境内,因此他以去东德接受治疗为由,开始了黎笋集团所指的“越境”行程。

从越南启程前往东德,中途飞经巴基斯坦卡拉奇,黄文欢借“考察”之名,规避了相关检查,随即赶往中国驻卡拉奇总领馆。

从此之后,他神秘失踪。

那一年(1979年)8月,他忽然出现在中国境内,随后在北京组织了一次面向国际媒体的公开会议,在会议过程中他不仅公开了关于黎笋政府的不光彩行为,同时透露了黎笋修改或移除了胡志明的遗言内容,他还声称:

“我不能沉默不语,只要还有一息尚存,就应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一举动惹恼了黎笋,黎笋政府马上撤销了黄文欢的所有工作,还判他死刑,这些举动只是暴露了他无力的狂怒,却一点也没伤到黄文欢。

黄文欢在中国期间,受到中国领导人关照,其癌症状况获得良好管理,直至1991年离世,终年86岁。

这位外国前领导人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地位,曾被视为重要人物,外国媒体将他描述为“从原籍国投奔我国的最杰出代表”,在他生前,我国给予他极高的礼遇和尊重,在他逝世之后,我国还为他提供了庄重的安葬仪式,将他下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这些举动充分表明,我国视他为难得的挚友。

二、首位大将,与黎笋反目成仇

在越共亲华派中,与黎笋关系最初看似不错的是武元甲。

在越南军中,能与黎笋抗衡的人,武元甲绝对是其中之一。

他在越南抵抗美国和法国的战斗里,负责过好些关键战斗,特别是奠边府战斗,凭借那场胜利声名鹊起,因此奠定了他在越南军队中的崇高声望。

在名气上,他超过了黎笋。

在职务上,他地位也高于黎笋。

确实,在涉及针对我国的行动上,他们两个曾经看法一致,一个明确的例证是武元甲曾率越南海军建制南沙群岛。

他与黎笋存在差异,并非一味倒向苏联、疏远中国,反而更愿意维持与中国和睦的关系,在需要时也会争取一些自身的好处,比如把南沙群岛纳入掌控,在他看来这就是“需要时”。此外,武元甲对华友好的另一个重要背景,是受到胡志明的影响和牵制。

20世纪60年代,他曾被派往苏联访问。

他两次从苏联归来,内心深受触动,于是向胡志明陈述中国现行的体系已经不再适用,应当借鉴苏联的经验,大力推行现代化和机械化建设。

在他显露出来访友的明显意图之后,胡志明就让他暂停工作超过两年的时间。

经历这次冲击,本就倚重胡志明的武元甲只能收敛起心绪。然而未曾料到,当主张“倾向苏联对抗中国”的黎笋掌权之后,出于策略与战备的权衡,他不得不尽量维持表面的和谐

平衡,让越南军中亲苏和亲华派的势力相对平衡。

黎笋所追求的不是平衡,而是一边倒!

胡志明与武元甲

他和武元甲早先交情尚可,然而在他极端欲望的驱使下,他持续不断地削弱武元甲在军队中的影响力,导致武元甲逐渐被孤立,变得无人问津。

在越南自卫反击战之后,黎笋直接解除了武元甲的军委书记一职,同时指派自己的心腹文进勇担任国防部长。

自此,武元甲在军中的地位完全丧失。

1982年,他被从政治局中除名。

这位“奠边府之虎”遭遇了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的持续压制,从此在政治上陷入低谷。只要黎笋掌权一天,他就完全没有机会翻身。

黎笋的专横跋扈和完全倒向苏联、疏远中国的方针,让这位越南备受崇敬、仅次于胡志明的元老级前领导人、军队缔造者武元甲,对他产生了强烈不满。

这对于黎笋集团来说,显然是无法承受的打击。

黎笋

黎笋离世之后,黎笋家族全面瓦解,原先倾向中国的武元甲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

凭借他的付出,中越两国关系取得显著进步。多年来对越南的援助,使得即便他曾经率军占据南沙岛礁,他在越南民众心中的敬重地位,也仅次于胡志明。

2013年10月13日,武元甲因病辞世。

彼时越南的核心负责人主持了告别仪式,数十万越南民众聚集在河内,与他做最后的送别,借此表达对他多年付出的哀悼。

晚年武元甲

三、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在亲华派中,与中国关系最为密切的非朱文晋莫属。

朱文晋,原本姓周,属于侬族,这个民族和壮族是同一个民族。他出生在中国,七岁时候跟随父母搬到越南,是越南的华人后代。

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一直非常亲华。

在越南军中,朱文晋也可谓是绝对的资深人物。

越军原先划分了四个主要作战区域,他长期负责其中第二联区的军事指挥与政治工作。基于这项重要职务,1948年越南着手首次设立军衔制度时,他获得了少将军衔的任命。

他和武元甲、黎笋等人不一样,虽然军队里声望很高,却不太有政治头脑,是个典型的埋头做事的人。

因此,他在越南军队里的地位虽然很高,但始终没能加入越南的最高决策团体。

黎笋这些人,由于有个人权力欲,在越南发动多次政治行动,依靠军事力量,积攒了丰厚的政治资源,进而获得了核心权力。

黎笋集团得势之后,朱文晋这类倾向于中国的将领,就很难再受到重用了。

1976年越南的四大人物,有人通知他需要退位,退位的缘由是已经七十高龄了!

这个理由明显很离谱,因为黎笋年纪比对方大很多,而且党政军系统里还有很多到了65岁还在工作的人。

归根结底,他的华裔身份是主要原因。

从1975年开始,越南政府推行严厉的针对华人的措施,当地中华裔民众承受诸多压力,朱文晋身为越南籍华裔,时常代表同胞发声。

黎笋

武元甲和黄文欢曾率先被黎笋借故排除在越南的党政军权力圈之外,他如今作为根基不深的将领,更不可能激起任何波澜。

既然黎笋集团已下达了“退休通知”,朱文晋只能遵从。

老年之后,军队里替中国人说话的人越来越少,越南这边受欺负的华人处境更加艰难。

越南方面发动的对华冲突,黎笋政府仍然维持原有方针,朱文晋等倾向中国人士受的打压愈发厉害。

黄文欢无法忍受,选择逃往中国。

武元甲艰难支撑,遭受的迫害日益加剧。

朱文晋无可奈何,在孤独中默默离世。

这位为越南军队作出巨大贡献、为越南解放建立卓越功勋的人,连追悼活动都极其简单。

由此看来,黎笋势力执政之时,对于反对者的镇压极其残酷,而倾向于中国的派系则处境十分困顿。

四、中越关系正常化的推动者

在亲华派中,处境相对较好的或许要属阮文灵。

所谓的“境遇相对优越”,说明黎笋集团对他的压制力度比较轻微。但这并非阮文灵的成就,而是他的政治背景所造就的。

1929年,阮文灵参与了革命活动(他出生于1915年)。

他自投身革命起,便长期身处南方,致力于反抗法国与美国的武装行动,由此聚积的政治资源,根基主要建立在越南南方地区。

1957年,他担任中央南方局书记。

在他出任南方局领导职务的次年,黎笋获委以中央代理总书记之职,两人皆可归入“南方系”范畴。

他政治基础不牢,又缺乏军界人脉,所以黎笋并不器重他,即便后来他进了中央,也只能听从黎笋的指挥,既然这样,为何还要把阮文灵归为亲华阵营呢?这就得谈谈1986年越南发生的事了

1985年,越南召开了第五次中央全会。

原本被排挤、不为人知的阮文灵被调回权力中心,逐步开始执掌越南的政务要务。一年之后,他当选为党的最高领导人。

当前越南遭遇经济失衡,且外部形势复杂,他一就任便推行了三个关键举措:

1. 修复与中国的关系。

2. 实行越南的改革开放政策。

3.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在他的积极推动下,中越两国关系逐步走向正常,他为双方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因此,外界一直将他视为亲华派。

另有一些人把他称作“越南的邓小平”,因为他为越南规划了改革开放的宏伟愿景,让越南重新步入了正轨。

五、此长征非彼长征

在亲华群体里,受难程度最高的是长征,他本名邓春区,之所以这样,有两大缘由,首先,其次,

1. 他是亲华派的代表。

2. 他在黎笋夺权路上是一个“障碍”。

胡志明离世之后,党主席的位置持续没有填补,党政军的最高权力实际上由长征、黎笋以及范文同这三位共同执掌,他们以一个三人核心小组的身份,长时间负责领导越南。

这样的安排源于胡志明对黎笋的防备。

黎笋在胡志明还健在的时候,就常常暗中排挤胡志明,使得胡志明逐渐沦为象征性的领袖,能够实际掌控的权力越来越小。

务必彻底阻止黎笋演变成为又一个赫鲁晓夫,长征和范文同肩负起牵制黎笋的重任,长征属于坚定的亲华阵营。

他之所以改名为长征,是因为他仰慕中国红军的长征精神。

黎笋对权力的欲望非常强烈,不允许任何人对他进行限制,在他执行亲苏联、反中国的政策时,更不可能会让长征拥有实际的控制权。

他持续拿长征在越南土地改革上的失误做文章,以此对他进行压制,使得长征在越南的党政军系统里的声望严重受损。

直到黎笋去世,长征才得以重新回到越南的政治核心。

他如今年纪大了,因而选择扶持年纪较轻、早些时候在南方推行经济变革的阮文灵,阮文灵因此获得高层大力支持,越南的领导层随即进行了大规模调整,阮文灵被破格提拔,很快成为越南中央的领导人,负责领导越南的经济改革工作。

正是在长征的支持下,越南的经济逐渐恢复,中越关系重回正轨。

这五个亲华派人士中,长征和黄文欢面临的情况最为困顿,朱文晋的下场最为悲惨,阮文灵却在黎笋势力的压制下得以新生,引领越南重新步入正途。

可以推想,倘若黎笋集团未推行亲苏反华路线,越南的经济进步以及国际环境或能更佳,亲华阵营也能取得更加出色的成就。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