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说实话,看到这个比分,我第一反应不是“国足牛”,而是有点儿想笑。
被北马亚里纳群岛这种连FIFA排名都难找的队刷出两位数,球迷们弹幕里全是“羽毛球专业的中卫”,仿佛看了场球类运动大串烧。
你说这场面像不像夜市混搭:主打一个什么都能来。
镜头扫过国足替补席,几个小伙子笑得露出虎牙,教练组倒挺淡定。
要不是场边广告牌还发光,我差点误以为自己在看社区杯。
心里真有点痒痒,这种胜利,和你下棋赢了六岁小侄子,嘴上不敢说,心里乐呵呵的那种感觉差不多。
不过有意思的地方,往往在细节里。
印象最深的不是第几个进球,而是北马亚的后卫那双不合脚的球鞋。
比赛快结束时,他还在低头整理鞋带,脸上写着“我怎么就站在这儿了”。
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他的迷茫。
反观咱们小伙子,身板挺拔,动作利落,身体对抗没毛病,进球之后也没大肆庆祝,像是知道这三分算不上什么硬货。
其实你要真懂球,这场比赛的“油水”在哪里,一眼就能看穿。
对手里有业余兼职,有学生,有羽毛球转行的,还有几个兼职司机。
这种配置,别说U23,就是校队踢着都能占便宜。
你说国足真有必要用主力全开吗?
也有人说应该多锻炼新人,但换个角度看,教练组也怕出岔子。
毕竟中国足球的“滑铁卢”现场,谁都不想再体验一把。
说到这里,忍不住想到去年亚洲杯,国青队被阿联酋踢得毫无还手之力,舆论一边倒地骂。
现在倒好,碰到给分的对手,球迷又忙着数净胜球。
中国足球的心态,真就像过山车,上一秒还在吐槽,下一秒就盼着奇迹。
大家都想看到自家球队能“遇强则强”,可现实往往没那么给面子。
俗话说得好,“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圣诞老人”,中国足球的魔法棒只在朋友圈转一圈,场上还是要用脚说话。
顺便说句,比赛结束后,网络上各种声音也热闹。
有人说“国足终于站起来了”,也有人调侃“赢业余队有啥好吹的?”
其实都没错,这就是中国足球的真实处境。
大胜容易让人飘,遇到强队容易泄气。
看看澳大利亚,身体素质不是一个档次,球员体系、技战术、心理素质都把我们摁在地上摩擦。
别说10:0,哪怕踢成20:0,真正考验还在9月9日那场和袋鼠军团的碰撞。
场上细节其实挺多。
上半场,咱们踢得有点拘谨,传球总慢半拍,偶尔还会出现无厘头的失误。
下半场,状态慢慢找回来,球员之间的配合顺畅了不少。
可对手的防线也不是什么铜墙铁壁,更多是人手不够,体能跟不上。
比赛踢到第七八个球时,连场边解说都有点语无伦次,搞得像在解说一场热身赛。
你说这场比赛的锻炼价值,真不如让他们踢场队内对抗。
其实中国足球最大的问题一直不是技术,而是体系和心态。
青训出来的小伙子,身体素质不错,技术也不差。
可一遇到强队,心态就容易崩。
赢弱队容易自信爆棚,输球就掉进情绪泥潭。
10:0的数据看着美,但你要真信了,等下一场歇菜的时候,谁来兜底?
这些年,中国足球的老毛病你我都见怪不怪了。
体系不稳,青训断档,遇强不敢赢,遇弱怕翻车。
说到底,还是心理素质和底气没打牢。
你看澳大利亚,青训体系能精准复制出一批又一批能跑能拼的队员,国足这边还在为核心球员的伤病焦虑。
这就是差距。
说远一点,类似的剧情早就不新鲜了。
你记得2018年世界杯法国踢阿根廷那场吗?
格列兹曼三步并作两步,直接打穿阿根廷防线。
全场就像一出戏,高潮不断。
回头再看国足踢北马亚,气氛完全不在一个频道。
球迷想要的,是能和澳大利亚硬刚到底的血性,不是刷分刷出来的幻觉。
想想也挺有趣,网友留言区已经开起了“战术会议”,有人建议主力留力,有人主张锻炼新人。
其实球迷的热情比主教练还高,评论区里什么都有,连“如何打澳大利亚”都能聊出十种剧本。
说到底,大家都盼着国足能有点新鲜事儿,哪怕是多进几个球,也能上个热搜。
说到这里,其实我更想听听你们的看法。
如果让你来排兵布阵,你会怎么选人?
遇到实力悬殊的比赛,是练兵还是刷分?
你觉得中国足球最需要的,是体系、心态、还是彻底推倒重来?
留言区见,别藏着掖着,来点真诚的。
10:0,这个比分像是夏天喝了杯加冰可乐,爽是爽,剩下的全是气儿。
9月9日才是硬仗,别被甜头晃了眼。
到时候,要是真能和澳大利亚掰掰手腕,咱们再看谁能笑到最后。
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