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 万俄军压境顿涅茨克,乌军军官在电台里哀嚎 "前线士兵比市民还多"。这不是夸张,乌克兰国防情报局最新确认,俄罗斯在乌境内部署的兵力已突破 70 万,比今年年初足足多了 10 万。
而乌军,据最高拉达议员安娜・斯科罗霍德披露,逃兵数量已接近 40 万,实际能打仗的可能只有 28 万出头。这场仗打到第三年,已经成了赤裸裸的实力碾压。
俄军现在是真敢花钱。合同兵享受免税待遇,月薪保底 20 万卢布以上,换算成人民币快两万了,圣彼得堡等地的合同兵还能拿到一次性入伍奖励。
这待遇摆在那,前线兵源根本不愁。社交媒体上都能看到,俄军开着保时捷卡宴混在装甲车队伍里冲锋,民用车辆改改就上战场,这种家底乌军想都不敢想。
反观乌克兰,为了补前线窟窿,把空军地勤都改成步兵填进去,一下子抽了 5 万其他兵种转陆军。这些人连步枪都没摸熟就得上火线,面对俄军的 "三重窒息战术" 纯属送人头。
地面部队死死缠住,500 架自杀无人机封死退路,苏 - 34 再扔下来 1.4 吨的 FAB-3000 炸弹,乌军堡垒瞬间就成废墟。红军城 6 条高速被掐断 5 条,第 93 旅死守最后补给线,可俄军坦克师已经绕到侧后方,这仗没法打了。
更要命的是炮弹。乌军情报说前线 40%-60% 的炮弹都来自朝鲜,这些 152 毫米和 122 毫米的炮弹正好适配俄军火炮。美国 "战区" 网站披露,朝鲜已向俄军提供 120 门 170 毫米 "谷山" 大炮和 120 门 240 毫米火箭炮,早期还有哑弹问题,现在通过俄罗斯提供的技术改进,故障率降到 5% 以下。也就是说,俄军每打 100 发炮弹,至少 60 发来自朝鲜,这种火力密度乌军扛不住。
俄军的无人机工厂现在跟印钞机似的。西方情报机构评估,以 "天竺葵 - 2" 为主的自杀式无人机月产量已达 5000 架规模,较 2023 年增长超过 9 倍。
这些玩意儿成本低量又大,每架仅 2 万美元,一天能出动三五十架次侦察打击,乌军反无人机装备覆盖率还不到三成,只能眼睁睁看着阵地被炸烂。
西方援助看着热闹,实则难堪大用。26 国凑了 5 万人,实战经验全是反恐治安战那套,面对俄军正规阵地战根本水土不服。德国送的 IRIS-T 防空系统号称拦截率 100%,可数量太少不够分。
糟糕的是各国装备制式乱七八糟,光炮弹口径就有好几种,协同效率暴跌 40% 都不止。这种 "添油战术" 跟 90 年代波黑战争时北约的窘境一模一样,早晚要出事。
朝鲜不光给炮弹,还派了约一万多人的特遣队驻在俄罗斯库尔斯克州,虽然还没进乌克兰,但已经帮俄军挡住过乌军进攻。
美媒披露已有 25000 名朝鲜技术工人进入俄罗斯,参与无人机生产等军工项目,这种实打实的支援,比西方那些口头承诺管用多了。俄罗斯现在把伊朗的无人机技术、朝鲜的炮弹和自己的坦克大炮揉成一套体系,1300 公里战线上挖满地下工事,弹药库和驻军点标得清清楚楚,这种系统化打法让乌军一点脾气没有。
乌军现在是真绝望。泽连斯基今年初称乌军总兵力约 98 万人,可实际能上前线的连零头都不够。俄军近卫坦克师都快冲到第聂伯罗州了,乌军连像样的预备队都调不出来。
前线军官抱怨 "人比市民多",其实是说能打仗的太少,俄军漫山遍野都是,想撤退都没路走 —— 无人机早就把退路封死了。
俄罗斯把诱饵无人机和攻击无人机混着用,专门骗乌军防空导弹。等防空系统弹药耗尽,FAB 重型炸弹就来了。最近一次空袭中,仅 "天竺葵 - 2" 就配合摧毁了三套 "爱国者" 发射器。这种战术组合拳打下来,乌克兰的防空网早晚会被撕开更大的口子。战争拼的从来不是口号,是工厂的产能、士兵的待遇和盟友的真金白银。从这几点看,乌军的哀嚎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