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一则关于“网约车第十四名”盛威时代二度冲击港股IPO的消息,犹如一颗深水炸弹,在出行圈炸开了锅。 有人说,这是“姜生喜的最后一搏”,也有人戏称,这是“高德地图养肥了儿子,结果儿子要单飞”。 想当年,用友网络副总裁姜生喜,放着安稳日子不过,一头扎进客运行业,打造出行365,一度风生水起,还拿了阿里旅行的投资。
可如今,盛威时代却深陷“规模越大,亏损越多”的怪圈,这究竟是命途多舛,还是另有隐情? 数据显示,盛威时代近几年营收确实在增长,从8.16亿元一路飙升到9.03亿元。 但令人咋舌的是,三年半时间,亏损总额竟高达近15亿元!
这惊人的数字,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商业逻辑?难道真的是“烧钱换市场”的老套路? 盛威时代90%以上的收入都依赖网约车业务,但这个业务的毛利率低到令人发指,甚至出现负数。 这意味着,每完成一笔订单,平台都在赔钱。
这就像一个无底洞,订单越多,亏损越大。 难怪有人调侃:“盛威时代这是在用爱发电吗?” 更扎心的是,盛威时代对高德地图的依赖程度简直到了“令人窒息”的地步。
今年上半年,高达94.5%的交易额都来自高德。 这就像把自己的命脉交到了别人手里,一旦高德爸爸稍有不顺心,提高点抽成,盛威时代就得抖三抖。
平台费也水涨船高,压力山大。 雪上加霜的是,盛威时代的资产负债率已经高到844.3%,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都只有0.1。
这说明,公司的财务状况已经岌岌可危,随时可能爆发资金链断裂的危机。 这主要是因为融资时,盛威时代向投资人承诺了赎回权,随着估值上涨,这部分账面负债也累积到了一个惊人的数字——25.83亿元。
屋漏偏逢连夜雨。 去年,盛威时代还因为一起超速引发的致命事故,被罚款130万元。
安全事故数量也从2022年的个位数,飙升到2024年的三位数,乘客索赔更是像雪片一样飞来。 司机管理、车辆合规、平台审核,每一个环节都漏洞百出。
这不禁让人怀疑,盛威时代的安全底线在哪里? 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盛威时代还在苏州试点自动驾驶出租车。 虽然听起来很科幻,但实际情况却是,每辆车每天只能完成约20单,而且只覆盖了相城区。
这项业务在今年5月份还曾中断运营,9月才恢复。 自动驾驶之路,盛威时代走得磕磕绊绊。
面对如此困境,盛威时代并非没有尝试自救。 但可惜的是,这些尝试似乎都收效甚微。
自动驾驶业务短期内难以盈利,ipo之路也是困难重重。 盛威时代的遭遇,也折射出整个网约车行业的残酷现实。
在滴滴一家独大的背景下,其他网约车平台生存空间被极度压缩。 高依赖、低利润、重合规、弱品牌,是这些平台共同的痛点。
更重要的是,网约车平台还面临着巨大的合规压力。 车辆必须合规,司机也必须持证上岗,这无疑增加了平台的运营成本。
此外,乘客对于网约车平台的品牌忠诚度普遍不高,哪个平台便宜就用哪个,这也导致了网约车平台之间的价格战愈演愈烈。 但,我们也要看到,即使身处夹缝,这些网约车平台依然在努力求生。
它们或许没有滴滴的资金实力,也没有滴滴的品牌号召力,但它们依然在努力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 它们或许会倒下,但它们的存在,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正如一句名言所说:“在逆境中,才能看到真正的英雄。”盛威时代能否成功上市,或许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它所代表的那些在夹缝中求生的网约车平台,它们的努力和坚持,值得我们尊敬。
那么,问题来了,你认为盛威时代能够成功上市吗?在网约车行业,除了“价格战”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出路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