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放银行越存越瘦,谁还傻等利息买白菜?”
一句话扎心。2025年8月,一年定存挂牌1.35%,通胀2.3%,倒贴快一个点,大妈都懂算。手里那点活钱,不挪窝就是天天减肥。可挪去哪儿?A股三千点拉锯,房子挂牌半年没人看,银行理财净值还偶尔蹦极。转头一看,隔壁老周买了只香港互认基金,过去十二个月分到9%,人民币直接打卡,听着像吹牛,他把流水甩我脸上,真香。
我扒了下底细,基金代号ABC,大名东亚联丰亚洲债券及货币基金,主投亚洲美元高收益债。别被“高收益”仨字吓退,它家成绩单摆在那:ICE美银亚洲高收益指数收益率6.9%,久期只有2.4年,同时间全球高收益债收益6.6%,久期3.1年,数字不会撒谎,票息厚、波动小,buff叠满。说人话,就是利息拿的比人家多,价格蹦跶比人家短,心脏不用跟着K线坐过山车。
有人撇嘴,高收益债是不是雷多?我顺手拉出违约表:2025年市场预期亚洲高收益债违约率2.3%,老美那边同期快4%,谁更危险一眼见。再说评级,指数平均BB-,不算仙女,也不是丐帮,属于“有点故事但还能打”的段位。行业撒得够开,澳门博彩、印度光伏、印尼挖煤、中国工业,一条到期收益5-11%的梯队排好,东边不亮西边亮,不至于一夜团灭。
宏观也给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刚把亚洲今年GDP增速定在3.9%,全球平均才2.8%,公司赚钱概率高,还钱底气就足。汇率端,美元债对人民币持有人有双向博弈,可基金开了对冲份额,怕抖的人也能选稳币。一句话,基本面托底,技术面上保险,剩下就是仓位问题。
有人又问,买债基不如自己撸ETF?我算过,ACHY指数入场门槛10万美元起,散户连门把手都摸不着,何况单券流动性天差地别,卖不卖得掉看缘分。ABC把碎银子集合成池,每天申赎,人民币1000块就能上车,还代你挑券、做评级、控久期,懒人福音。老周去年8月投入20万,每月分红到账1500,直接抵掉他家车位月租,本金刚好吃火锅,现金流肉眼可见。
回测三年,基金净值曲线斜率不算90度,但回撤比股票基金温柔多了。2023年美联储加息最猛那季度,全球债跌成狗,ABC最大回撤3.7%,同期沪深300跌18%,谁能睡好觉不言而喻。派息方面,A人民币分派类别每月打到银行卡,年化9%是毛估,可人家真分,且分的是真金白银,不是左手倒右手。提醒一句,分派可能从本金里扣,净值会瘦,但你要的是现金流,就别既要又要。
有人担心人民币升值吃掉汇兑,我算了笔账:过去一年人民币对美元最多贬值3%,票息6.9%兜住还有富余,何况基金可开对冲,升也升得安心。再说利率环境,美联储9月降息预期板上钉钉,资金从货币基金溢出,高收益债历来是首批接盘侠,价格提前抢跑不是梦。债券价格与利率反向,久期越短,弹得越快,2.4年的资产涨起来比3.1年的更带劲,小学生都能秒懂。
操作门槛也接地气,天弘基金把香港互认基金搬到支付宝、蚂蚁、天天基金,点三下就能申购,T+3到账,赎回一样方便,不用换汇、不用港卡、不用熬夜看美股,躺平式收息。对比国内债基,中债指数年化3%出头,信用利差被摊成薄饼,想跑赢通胀基本做梦。ABC直接拉三条街,监管还由香港证监会盯着,双重备案,跑路成本比P2P高到太空,至少睡得着。
再讲税务。香港基金买亚洲美元债,利息30%预提税?不存在的,主体多在开曼或毛里裘斯,条约一通绕,到投资者手里就是净息,省下的都是自己的。国内分派目前暂不扣个人所得,到账多少算多少,爽点拉满。往后政策会不会改?谁也说不准,至少2025年内没动静,先吃一口算一口。
有人最后抬杠:收益高就安全?世上没有白送的钱。我认同,所以仓位控制是爹。把全部身家押一只基是赌徒,拿一成到两成仓位收息,剩余放存款、股票、黄金做三角,这才是正常人。真遇上黑天鹅,亚洲高收益债也可能摔,2.4年久期再短也会疼,但疼得比股票轻,比纯现金又肥,属于中间那道安全垫。投资不是非黑即白,而是找睡得着的平衡点。
我给自己定的计划:把去年年终奖5万丢进去,每月分派大概375块,一年4500,够换部旗舰手机。本金继续滚,设个止损净值0.95,破线就撤,纪律写在备忘录。别小看这点蚊子肉,聚沙成塔,比放活期强十几倍。老周更狠,他把房租收入全塞进去,每月分红抵贷,房子变正向现金流,算盘打得啪啪响。
写到这里,数字都摆明面上,没灌鸡汤,也没画大饼。低利率时代,存款瘦身是明牌,与其骂银行抠门,不如让钱去打工。亚洲高收益债不是圣杯,却是在雷区里踩出的小道,票息够厚,久期够短,违约够低,门槛够矮,刚好给普通人一条活路。至于买不买,口袋和心脏自己商量,反正通胀不会等人。
“年化九厘不是祖坟冒烟,是低头捡钢镚。”你捡不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