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手机屏幕在凌晨1:17亮起,我揉了揉发酸的后颈,看到微信弹出一条消息:"小夏,明天能帮我妈看一下心内科吗?她房颤复查,我在外地赶不回来......"
这是我做陪诊师的第382天。此刻电脑旁的台灯还亮着,桌上堆着半本《老年常见病就诊指南》,墙上贴满客户手写的感谢便签——最上面那张是78岁的王奶奶写的:"小夏比亲孙女还贴心,把我吃的药瓶都画成小太阳了。"
三个月前,我还在互联网公司做着重复的运营工作,月薪8000,加班到10点是常态。直到某天陪外婆去医院复查,看着她在自助机前手足无措地翻找挂号单,听着她对着电子叫号屏小声念叨"这破机器比我孙子还难哄",我突然意识到:这个总说"麻烦"的老人,需要的不是我周末抽空送碗汤,而是有人能真正接住她的慌张。
于是,我裸辞考了陪诊师证,在28岁这年,一头扎进了这个被称为"医疗陪诊师"的新职业。现在,我的月收入稳定在3万+,服务过127位客户,其中63位是回头客。这篇文章,我想把这一路踩过的坑、悟到的道,原原本本讲给你听。
第一阶段:考证不是终点,是把"陪诊"变成"专业"(第1-30天)
决定入行后,我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刷招聘信息,而是查资料。当时陪诊行业还处于野蛮生长期,网上信息鱼龙混杂:有人说花299就能买证,有人说要跟医院"搞关系",甚至有人直接说"陪诊就是当护工"。
直到我找到人社部能建中心颁发的《医疗陪诊顾问》证书——这是目前行业内唯一官方认可的证书,考试内容包括医学基础、沟通技巧、医疗流程、法律风险等模块。我果断报名,用平板每天认真学习,认真刷题,不到2个月时间,终于拿到证。
现在回头看,这段学习远比想象中重要:
医学常识不是"背药名",而是理解患者的恐惧。比如培训课上老师讲:"很多老人抗拒做肠镜,不是怕疼,是怕医生说'癌症'。"这句话让我在后来的陪诊中,学会先给患者吃颗"定心丸":"阿姨,咱们今天先做基础检查,结果出来我帮您找医生逐条讲,咱们一步步来。"
医疗流程的"隐藏规则"比导航更重要。比如北京协和医院的自助机取号要刷身份证+医保卡,下午3点后的号需要提前1天16:00抢;301医院的急诊留观室在地下二层,电梯只到负一层;社区医院的家庭医生签约处每周二、四上午才有人值班......这些细节,课本不会写,但能让患者少跑3趟冤枉路。
法律风险意识是"护身符"。课程里反复强调:不能代签知情同意书,不能帮患者隐瞒病史,收费必须签书面协议。我至今保留着第一单的协议——客户是一位独居爷爷,子女在国外,协议里写着"如遇突发情况,第一时间联系家属并拨打120",后来爷爷做检查时低血糖晕倒,多亏提前沟通了紧急联系人。
考证期间,我还做了件"笨事":每周六上午去医院"蹲点"。在上海瑞金医院门诊大厅,我观察陪诊师的工作状态:有的举着手机拍叫号屏,有的帮老人推轮椅,有的在小本子上记着"3楼采血处10:30人少"。我跟着一位从业5年的张姐学了两周,她教我:"别总盯着手机,多和患者聊两句——他要是说'最近总失眠',可能比写在病历上的'焦虑状态'更真实。"
这一阶段,我用3个关键词打基础:专业证书是敲门砖,流程熟悉是效率器,共情能力是核心竞争力。
第二阶段:冷启动比想象中难,"主动"是最好的获客方式(第31-90天)
拿到证的第31天,我在朋友圈发了第一条陪诊服务信息:"坐标上海,持证陪诊师,专注老年患者/外地就医/检查加急,可代挂号、取报告、办出院。"
评论区炸了:"现在还有这种职业?""我妈上次做胃镜差点走丢,正愁没人陪......""收费多少?"
但真正下单的,只有我发小妈妈的朋友——一位需要定期去中山医院做化疗的阿姨。第一次接单前,我紧张到失眠,提前列了20项准备清单:✓ 确认患者姓名、身份证号、医保卡类型(职工/居民/异地)✓ 提前3天查好就诊当天的天气(阿姨有关节炎,下雨要带护膝)✓ 打印好医院平面图(标注卫生间、餐厅、检查室位置)✓ 准备应急包(创可贴、老花镜、温水、便携尿袋)
那天早上7:30,我提前1小时到医院,在自助机帮阿姨挂好号,又去诊室门口等医生开检查单——因为知道阿姨听力不好,我特意和医生说:"奶奶耳朵背,麻烦您说话慢一点,我帮她记下来。"检查结果出来后,我用手机拍了照片,又用便签纸把"糖类抗原CA199指标偏高,建议2个月后复查"写得老大,阿姨攥着那张纸说:"闺女,这比我孙子写的作业还认真。"
这次服务收费300元(4小时),但真正的收获是阿姨的女儿——她在互联网公司做HR,主动把我推荐给了同事群。后来我才知道,60%的初始客户来自"熟人背书",尤其是子女为父母找陪诊时,最在意"靠谱"。
但光靠熟人推荐不够,我开始研究"精准获客":
线下:医院是最有效的流量场。我在目标医院(三甲、专科医院)的导诊台、候诊区放了小卡片,上面写着"陪诊师小夏,免费帮您取报告/叫号",加微信后送《老年人就诊避坑指南》。很多老人不会用微信,就让子女帮忙加,后来这些人成了我的核心客户。
线上:小红书比抖音更适合冷启动。我发了第一条笔记:"陪82岁奶奶做胃肠镜,这5件事没做对真的会崩溃",详细描述了如何提前清肠、怎样和医生沟通麻醉方案、术后吃什么。这条笔记火了,评论区全是"求联系方式""我家爷爷也需要"。现在我的小红书粉丝3万+,每月能转化20+客户。
细节:把"服务"变成"记忆点"。我给每位客户准备了"就诊手账本",封面印着他们的名字,里面记录着过敏史、常用药物、医生的叮嘱。王奶奶的手账本里,我贴了她孙子的照片,写了句"奶奶今天做检查特别勇敢,等周末和小宝视频呀"——后来王奶奶逢人就说:"小夏不是陪诊的,是贴心小棉袄。"
这一阶段,我用3个动作破局:用专业服务建立信任,用线下场景精准获客,用情感细节打造差异化。
第三阶段:月入3万的秘密,是把"单次服务"变成"长期关系"(第91-365天)
从第3个月开始,我的收入开始"指数级增长":
第3个月:月接20单,收入6000元(客单价300元)
第6个月:月接40单,收入1.5万元(客单价375元)
第12个月:月接60单+增值服务,收入3.2万元
关键转折点在第4个月——我意识到:陪诊不是"一次性生意",而是"全周期服务"。
很多客户以为陪诊就是"带去医院转一圈",但实际上,老年患者的就医需求是分散的:
代问诊:子女在外地,需要把检查报告带给专家看
陪检查:CT、胃肠镜需要家属陪同,但年轻人没时间
办手续:住院押金、医保报销、出院小结这些"跑腿活"
长期管理:慢性病患者需要定期复查、用药提醒
我推出了"3+1"服务套餐:
基础陪诊(3小时):399元(含挂号、导诊、取报告)
深度陪诊(全天):899元(含检查陪同、医生沟通、用药指导)
代问诊服务:599元(帮外地患者整理病历、预约专家、带回诊断)
长期健康管理:1999元/季度(定期复查提醒、用药登记、异常指标预警)
最受欢迎的是"代问诊"。去年11月,上海的李叔叔确诊肺癌,子女在深圳工作,我帮他把病理报告、影像资料整理成PDF,联系了广州肿瘤医院的专家,视频问诊时我举着手机,李叔叔说一句,我补一句:"医生说您现在的情况适合靶向治疗,副作用比化疗小......"问诊结束后,李叔叔的女儿给我转了1000元红包,说:"比我花2000块找的中介靠谱多了。"
另一个增长点是"企业客户"——不是B端合作,而是子女为父母购买的"孝心服务"。今年春节前,我在小红书发了篇笔记:"过年回不了家?给爸妈约次陪诊,比转账更有温度",评论区有个姑娘留言:"我妈糖尿病并发症,我在外地工作,每次视频她都说'不用回来,医院有人',看了你的笔记,我立刻下单了。"后来她成了我的"年度客户",每月固定约2次陪诊,还介绍了3个同事。
这一阶段,我用3个策略升级:挖掘客户的"隐性需求",用"服务套餐"提升客单价,用"情感营销"扩大传播。
写在最后:陪诊师的本质,是"临时家人"
现在的我,手机24小时开机,微信置顶了127位客户的备注:
张奶奶(82岁,房颤,每周三上午中山医院)
李叔叔(肺癌,子女在深圳,代问诊优先)
王阿姨(糖尿病,记不住药名,手账本第7页有清单)
前几天,张奶奶的女儿回国了,专门请我吃饭。席间她说:"我妈总说'小夏比我亲闺女还亲',其实我知道,你们陪诊师才是真正懂老人的人——你们知道他们怕什么,需要什么,连说话的语气都像自家孩子。"
这句话让我突然明白:陪诊师的价值,从来不是"带个路""跑个腿",而是在患者最脆弱的时候,成为他们的"临时家人"。那些凌晨的急诊电话,那些蹲在医院走廊帮老人系鞋带的瞬间,那些记在手账本上的"爷爷不吃香菜"的小细节,才是我们最珍贵的"成长勋章"。
如果你问我,做陪诊师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想说:我们不仅在帮助患者,也在治愈自己。那些听过的故事,见过的温暖,会变成心里的光,照亮每一个平凡的日子。
最后想对想入行的你说:陪诊师不是"吃青春饭"的职业,而是"越老越吃香"——你对医疗流程越熟悉,对患者心理越了解,客户就越信任你。前期可能会遇到质疑、冷淡、甚至拒绝,但请相信:你多跑一步,患者就少慌一步;你多记一句,家属就少担心一句。
愿我们都能在这个特殊的职业里,成为别人生命里的"及时雨",也成为自己人生的"大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