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李宗仁的一生,共经历了三位贤内助。其元配李秀文,早年居于广西临桂故里,专心致志于持家教子,未曾随夫君四处奔波。第二任夫人郭德洁,生于1906年,出身于广西桂平县一户手工艺人家。20世纪20年代初期,当时仍在桂平女子学校就读的郭德洁,被时任广西陆军第五独立旅旅长、李宗仁将军所赏识,从而结为夫妻。1964年,居住在美国纽约的李宗仁与郭德洁夫妇,不幸发现郭德洁罹患乳腺癌。次年7月20日,郭德洁随丈夫一同重返久违的祖国。遗憾的是,她在1966年3月于北京医院离世。
李宗仁在妻子离世后的悲痛中挣扎,亲朋好友皆散布海外,生活上缺乏照料,心情沉重至极。为了简化日常起居,他萌生了寻找一位生活秘书或私人保健护士的念头。他的秘书陈思远,遵循他的要求,开始四处搜寻合适人选。经朋友引荐,陈思远联系到了一位拥有护理知识的27岁未婚女护士胡友松。
胡友松究竟有何身份?尽管她当时并不为人所熟知,但她的母亲却是声名显赫。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有谁不认识那位被誉为电影之花的胡蝶?那时,在上海、北平、南京等众多城市的照相馆和影院中,都能见到那笑靥如花的胡蝶巨幅画像。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之际,上海《时事新报》刊登了一首由广西大学校长马君武先生所作的打油诗,此诗随后广为传颂。
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胡蝶正当行;
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
告急军书夜半来,开场弦管又相催;
沈阳已陷休回顾,更抱佳人舞几回。
此打油诗描绘了“九一八”事变之夜,东北军统帅张学良身处京城一家富丽堂皇的舞厅,与赵四、朱五、胡蝶等风华绝代的美女畅快共舞。然而,当一连串如流星火急的军情纷至沓来,张学良却将这些消息置若罔闻,依旧紧搂美女,沉醉于舞池之中。
丢开赵四、朱五不谈,诗中的那个“翩翩胡蝶”,便是胡友松的生母。胡友松小时候名叫若梅,就在小若梅六七岁的时候,突然患了湿疹,而且百治无效。医生对胡蝶说:“南方气候潮湿,如能在北方干旱地区生活几年,孩子的病不治自愈”。这时正好一位国民党高级军官的姨太太,也是胡蝶的好友,无儿无女,在北京居住,她又很喜欢若梅,胡蝶便将女儿托付给她,让若梅认她为义母。
在1949年5月上海即将迎来解放的前夜,胡蝶孤身一人踏上了前往香港的旅程。自此,她与若梅母女便相隔千里,各奔东西。到了1960年,胡蝶在亚洲影展上凭借影片《后门》荣获影后头衔后,便选择移居加拿大。直至1989年,这位高龄81岁的胡蝶在加拿大安详离世。
建国伊始,胡友松的抚养人生活陷入困境,常常以打骂来宣泄情绪。她凭借自身的勤奋,成功考入一所卫生学校,毕业后,她被分配至北京积水潭医院担任护士,随后又被调至北京复兴医院继续从事护理工作。由于她的出身不佳,加之海外关系,她在寻找合适伴侣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直至27岁仍未婚嫁。
二
程思远将胡友松的肖像展示于李宗仁眼前,李宗仁对此表示了赞许。紧接着,胡友松便受邀踏入李公馆。李宗仁对那位容貌秀美、天生丽质、举止得体的胡友松一见钟情。
消息抵达周总理耳中。他对此事态度严谨,深思熟虑,并向相关负责人员指出,我国与美国国情不同,并无私人秘书之设;护理工作遵循上下班制度,下班后,护理人员需回家休息。若李先生有所偏好,只要女方亦表同意,便可公开举行婚礼。因此,年逾七旬的76岁李宗仁,突发奇想,与年仅27岁的青春靓丽的胡友松展开了一场热烈的忘年之恋。
曾在大陆担任国民党政府代总统的李宗仁先生及其夫人郭德洁女士,从海外归来,在北京机场受到了周恩来、彭真等党和国家高级领导人的热情迎接,场面隆重而感人。
提及李宗仁,胡友松心中并无陌生之感。早年全民学习“毛选”之际,她在《毛泽东选集》中便已熟悉了这位国民党南京政府的代总统。纵然新中国成立后,中小学的历史教科书中已不见“台儿庄大捷”的身影,但她仍不时从长辈们的闲谈中听闻其事。李宗仁对抗日斗争的坚定决心,以及1938年他所指挥的台儿庄战役中,成功歼灭日军万余人的英勇事迹,都令她深受感动。李宗仁先生那英雄般的壮举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深深触动着胡友松的心灵。面对这位她所崇拜的抗日名将的热烈求婚,她欣然应允,同意了这桩婚事。1966年7月26日,李宗仁与胡友松在北京西总布胡同51号的“李宗仁公馆”举行了婚礼,胡友松成为了李宗仁的第三任夫人。
当时,李宗仁与胡友松的婚礼,仅限于极狭窄的圈子,为极少数人所熟知,远非如今网络传言中所称的“一时轰动”。
三
胡友松后来透露,当年李宗仁向她求婚时,她也曾有过片刻的踌躇,毕竟两人年龄相差悬殊,整整49岁。然而,她对这位赫赫有名的大将军心怀敬仰,加之得知周总理对此事有所关注,胡友松深感自己的婚姻得到周总理的认可,在那个特殊时代,这无疑是极大的幸运。
不言而喻,那个时代的生者对那段历史仍记忆犹新,仿佛就在眼前。1966年7月,阶级斗争达到狂热之际,红卫兵运动正轰轰烈烈地在全社会开展“破四旧”、“横扫牛鬼蛇神”的行动,资产阶级、地主、富农分子成为人人痛恨的敌人。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际关系直接决定了个人的命运,甚至生死。即便李宗仁曾显赫一时,归国后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礼遇,但作为与蒋介石齐名的“反动头子”,他的身份依旧让人畏惧。若胡友松非无亲属的单身女子,而是出身于一个家庭关系清白、亲戚众多的家庭,那么这段姻缘或许能顺利成章。但在那样的政治环境下,底层民众谁敢与李宗仁攀亲?阶级斗争无处不在,一旦结亲,后患无穷,牵连的亲朋好友不知会有多少?而那些阶级成分复杂、历史不清白的人家,更是担心被戴上政治帽子,雪上加霜,因此不敢将女儿嫁给李宗仁。这正是那个时代的社会真实写照!
胡友松坦陈,与李先生的联姻,一方面源于个人的政治压力——作为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后裔,她在职场中倍感压力。李先生身为社会上层人士,与他的结合有望改变她的命运。结婚后,她无需再工作,生活品质和个人境遇都将得到提升。然而,婚礼当天,胡友松内心却产生了动摇,感觉仿佛被一股无形力量驱使。回想起自己的身世和过去的辛酸,她的心突然剧痛,“我疑惑自己怎么竟落到了如此境地?”她以醉酒为借口,独自步入卧室,泪水如泉涌——“这真的是我的归宿吗?我该如何是好?”
李宗仁对此桩美满的联姻感到由衷的喜悦,特地将他与胡友松的合照精心冲洗了数张,并将它们分别寄赠予国内外亲友。每张照片的背面,他都满怀激动地题写着:“这是我挚爱的夫人——胡友松!”
婚后的日子,这对年长与年轻的夫妇选择分床而眠。李宗仁每日深夜都会走进胡友松的卧房,为她轻轻盖上被子,低声交谈几句。然而,胡友松很快感到烦恼,恳请李宗仁今后不再在夜深人静时打扰她的安睡。尽管如此,李宗仁依然坚持。每当胡友松沉入梦乡,他便会赤脚在地板上悄无声息地行走,生怕惊扰了妻子的甜美梦境。“有一次,”胡友松回忆说,“我因肚子着凉,医生开了四两南瓜籽的方子,李宗仁便亲自为我一颗颗地嗑,直至深夜。”胡友松渐渐被李宗仁的深情所打动,从心底里接纳了这位既可敬又可爱的老人,两人的交流也逐渐顺畅,家庭生活开始变得和谐融洽。胡友松也将自己的丈夫尊称为“德公”。对这位新婚妻子充满深情的李宗仁,非常喜爱“若梅”这个名字中浓厚的民国韵味,他希望自己的爱人能如梅花般坚韧,经受住人生的种种考验,因此以“若梅”称呼她;而李宗仁的旧友与部下则多称胡友松为“少夫人”。这样的称呼,让大家都感到十分愉悦。平日里,两人便在“公馆”中作画、阅读、弈棋,度过悠闲的时光。
风云变幻,平静恬淡的日子不过两年半载。李宗仁不幸染病,病情严重。住院期间,胡友松悉心照料,无微不至,让李宗仁倍感慰藉与满足。尽管胡友松拥有心爱的人,却无法挽回李宗仁的生命。1969年1月30日,李宗仁与世长辞,永远告别了年轻貌美的妻子。临终前,他对胡友松留下遗言:清明时节,别忘了为我扫墓,让世人知晓,我还有一位年轻的妻子。
四
胡友松的婚姻短暂落幕,对这位刚步入而立之年的女性而言,宛如天塌地陷,孤独与无助如影随形,令她陷入无尽的悲伤与凄凉。更令她痛苦不堪的是,她被逐出了“李公馆”。随着阶级斗争的加剧,胡友松不幸被贴上了“港台特嫌”的标签,遭受公安部门的拘押与审查。1970年,她被送往湖北沙洋农场,加入了“五·七干校”,开始了艰苦的劳动生活,接受“再教育”与思想改造。为了掩盖她的真实身份,有关领导建议她改名。于是,胡友松被迫更名为王曦。
得知李宗仁夫人胡友松被调至湖北沙洋农场劳作,周恩来总理勃然大怒,拍案而起,愤然斥责:“偌大的北京城,怎能容不下胡友松一人?立即将她召回!”在周总理的亲自过问下,胡友松得以重返北京,并被安排至工厂工作。不久,相关部门亦为她提供了住所,胡友松终于拥有了自己的新居。
胡友松是在周总理的亲自过问下才得以“平反”,被摘掉“特嫌”的帽子,并且恢复正常的平静生活。
胡友松不久后意外被调至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即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前身)任职。这背后是周总理对她深切关爱的体现。即便在病榻之上,周总理也时常询问其近况,关心她的生活是否顺遂,并多次叮嘱相关责任人,务必妥善安排胡友松的工作和生活。
随后,经友人的促成,胡友松再次踏入婚姻的殿堂。遗憾的是,这段婚姻并未带来幸福,不久后便走向了尽头。
五
胡友松虽学历平平,却深知李宗仁乃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即便是他日常所用之物,亦可能在未来的某日成为珍贵的文物,甚至某些物件可能价值连城。因此,她深感有义务精心呵护这些遗物。即便在她人生最困顿的岁月里,她也从未动过变卖这些旧物的念头。
李宗仁将军生前,常将台儿庄誉为他的“第二故乡”。而台儿庄的领导和各界群众亦在多方探寻李将军夫人胡友松的踪迹。直至1996年8月的一个特定日子,得益于台儿庄籍的贺茂之将军的热心协助,台儿庄的民众终于找到了胡友松夫人。
胡友松受邀莅临台儿庄进行参观考察,受到了当地领导和民众的热烈欢迎与盛情款待。返京后,她小心翼翼地开启了一个个尘封了三十余年的箱子,从中逐一取出李宗仁将军的六十余件遗物、两百多帧珍贵照片及众多书信,经过细致整理后,将这些物品全部无偿捐赠给了台儿庄李宗仁史料馆。为表达对李将军夫人的感激之情,台儿庄特别授予胡友松荣誉市民的称号。
在此之前,胡友松已先后两次将国家发放的特别补助金13.7万元、李宗仁的私人款项20余万元以及大批名人字画悉数上交国库。与此同时,她还将李宗仁的160帧照片无偿捐献给中国历史博物馆。她向政府明确表示,自己无需国家任何形式的照顾,足以自给自足。胡友松对李宗仁的深情厚谊铭记于心,每逢清明节,她都会前往八宝山公墓,向李宗仁的墓前献上一束鲜花,以表达她无尽的哀思。
1990年3月,胡友松,作为李宗仁的最后一任夫人,怀着对夫君深深的怀念,前往广西临桂县两江镇头村,瞻仰并缅怀李宗仁先生的故居。在参观桂林文明路上的李宗仁官邸之后,她在相关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又前往叠彩路一号,拜访了李宗仁先生的元配夫人李秀文女士的居所。
1949年,李宗仁远赴美国之际,李秀文亦随波逐流,告别了祖国大陆。至1959年,她历经辗转,最终抵达美国,与长子李幼邻及儿媳珍妮团聚生活。1973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李秀文得以重返祖国,回归故里安居。她对胡友松先生的高尚品格深表敬佩。李幼邻曾向我国有关部门表达感激之情:“我父亲晚年得以安详度过,全赖她的悉心照料。我对她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她无疑是李家的一份子。”
抵达李秀文的住所,胡友松方才得知,李夫人已被送往桂林市第二人民医院(当时称市工人医院——作者注)。于是,她匆忙赶往医院。在李秀文的床头,她看到了一张病员卡,上面注明了入院日期:1988年8月28日,病因是脑血管硬化。由于年事已高,李夫人已长期处于“醒状昏迷”状态,丧失了意识。胡友松未曾多言,只在近前凝视了良久,然后黯然离去。这是李宗仁第三位夫人和第一位夫人之间唯一的一次相聚。
两年时光流转,至1992年,102岁高龄的李秀文在广西安详离世。
六
不著笔回忆录,亦不撰述传记,仅在心中保留那些记忆。她曾听闻,那位在电视连续剧《霍元甲》中扮演“霍元甲”的知名香港影星黄元申先生看透了尘世繁华,于1989年毅然决然地离开了父母、妻子与子女,遁入香港大屿山宝林禅寺剃度为僧。这一事件深深触动了她,她亦追随黄元申的足迹,于1993年踏上了北京广济寺的皈依之路,法号妙惠居士。
她早已习惯于这份宁静的独居生活。她的日常起居颇为简朴——沉浸在阅读、挥毫泼墨与丹青之间。清晨,她于私室中虔诚地研习佛法,客厅内,一盏莲花灯静静闪烁,灯座之上摆放着《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经文。午后时光,她或是泼墨绘丹,或是研墨练字。她尤其擅长绘制牡丹,其笔下的牡丹花栩栩如生,屡次入选海峡两岸的知名画展。她对齐白石大师的画风模仿得几可乱真。她将售画所得之款,尽数捐献给受灾的民众。她计划在恰当的时机举办个人画展,然而,这终究成为了她的未竟之愿。
2008年2月5日那天,胡友松兴致很高,买了很多年货回到台儿庄,说要在台儿庄过一个丰盛的春节。谁知,傍晚突然感到腹部疼痛,到医院检查确诊是直肠癌。她很乐观地对身边的人说,“我是直肠癌,和李先生一样的病,到死的时候我们也是同病相怜。”她已看淡了生死,正月十六在枣庄市市立医院上手术台的时候,医生要亲属签字,她笑笑说,“我自己签吧,我孤家寡人一个!”
2008年11月18日,胡友松意识到大限将至,遂决定前往德州庆云县著名的金山寺静养。短短一周之后,在数十位僧侣与佛友们的虔诚祈祷声中,她以妙惠居士的化身,安详地走完了人生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