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万物知识局
这篇文章里的所有内容都来自可靠的资料,没啥可疑的,详细出处会在文章最后补充。
曾有人在临终前问妻子:“30年后,大家还会记得我吗?”如今时光流转,经过几十年的岁月,人们能骄傲地回答:“当然记得!”
这位呢,就是邓稼先,他用天赋和拼劲扭转了中国曾经落后的局势。在原子弹和氢弹研发的过程中,邓稼先倾注了全部,包括生命在内的所有。
他那位挚友也是一样,在国内正缺人才的时候,毅然决然回到祖国,杨振宁和他之间可谓是“千里同行”的好伙伴。你见过他们两个合影留念的珍贵瞬间吗?
杨振宁的名字在大家心里真是很熟悉,虽然平时媒体多关注他的感情生活,不过你要是真的了解他,就会发现,杨振宁绝对不是个普通的人。
在物理科学界,他被奉为“天才”,不到35岁就拿到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让他在全球范围内都享有极高的声誉,成为备受推崇的物理大师。
1973年,他与毛主席合影谈话时还是美籍身份,但后来得知中国需要人才,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国,带着妻子和孩子一块儿定居在国内,把一生的心血都奉献给了祖国。
之后,他又将国籍改回了中国。至今,他提出的“宇称不守恒定律”依然让全世界的科学界为之震惊。
据说,科学家之间总是互相欣赏,而杨振宁和他的好友也是如此。在2002年的一次采访中,面对镜头,杨振宁表现得游刃有余,从来不紧张。不过,一听到那熟悉的名字,他突然停了下来。
这个名字就是“邓稼先”。对于杨振宁来说,他和邓稼先之间的情谊格外珍贵,属于两人独有的回忆,也都满载着“温暖”和深情。
原本喋喋不休地说起邓稼先,他那笑意也慢慢收敛了,变得郑重起来,用一种严肃而认真的语气去缅怀这位好友。
在他的回忆里提到过,邓稼先曾给他留过一封信,信的结尾把原本的“但愿人长久”改成了“千里共同途”。
这不仅仅是两位科学大咖在精神层面的共鸣,更是邓稼先对朋友和国家科学未来的期许,他把全部都奉献给了祖国,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邓稼先在大家心中留下的一个让人震撼的称号,也是教科书里对他的尊称,那就是“两弹之父”。
这四个看似简单的字,实际上蕴含了不少艰难与付出,不单单是中国在核武器研发方面的辛勤努力,更是邓稼先为了让中国摆脱原子弹落后局面的不懈努力和巨大牺牲。
关于原子弹的研发工作,中国一直都保持着秘密,邓稼先作为其中的科研人员,甘愿隐藏身份,哪怕每天都在重复一样的任务,他也从未有半点懈怠。
可能很多人会想不通,队伍里那么多科研人员,为什么偏偏邓稼先被叫作“两弹之父”?这都是因为他那份付出和拼劲,确实不一样。
这幅照片拍的就是1934年,右边第一位是年轻时的邓稼先。自打小,他在学业方面就表现得特别出众,12岁就进了北平崇德中学深造。
也正是在那个时候,他和杨振宁的友谊开始变得很深厚。而且两人住得离得很近,父亲们也是老乡,后来还在一块儿共事过。
所以,从小邓稼先和杨振宁一直在一块儿上学,一起谈论学习的事。虽然杨振宁在崇德中学比邓稼先高两个班,但这一点都没影响他们的交情。
有人说,“天才”总是很难和普通人同步节奏,但偏偏他们两个都是天才,不管做啥事,都能在心灵深处找到共鸣点,所以两人一直关系亲密得像亲兄弟似的。
抗日战争一开始,邓稼先的求学之路也受到了一些阻碍,不过在那段时间里,他的父亲一直告诉他,一定要搞好科学研究,用科学的力量来救国救民。
邓稼先也算是兑现了当初对父亲的承诺,1941年顺利考入了西南联大物理系,虽然在战乱期间曾经中断过一段时间的学业,但对他而言,学习从来都不是难题。
西南联大当时可是中国的顶尖学府,能在这里求学的,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在这儿授课的老师们,也个个都是当时中国非常有威望、声名远扬的教授和专家。
他和杨振宁之间的情谊,也在这儿得到了延续。毕竟,在他进入西南联大物理系之前,杨振宁和李政道他们早就已经是这里的学生了。
邓稼先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关键在于他从不轻易放弃的性格。即使面对学业压力很大,他也坚持准备去参加美国的考试。之所以决定出国,主要是为了能接受更优质的教育。早在1947年,他就顺利考上了美国普渡大学的物理系。
到次年的秋天,邓稼先就开始了他的留学生活,虽然得横跨大洋,但他毫不畏惧。因为他心里明白,只有把知识牢牢记在脑子里,未来才能改变中国,为我国的科学事业出一份力。
他留学的道路曾经遇到过朋友的不理解,觉得中国即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未来,邓稼先觉得自己没必要再出国深造。当朋友问起时,他只说将来祖国建设需要的时候,他一定会回去。
这个承诺,邓稼先真是办到了。1950年,他在普渡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本来预计三年才能读完的课程,他用了不到两年,就提前1个月又10天完成了。
得到荣誉和知识之后,邓稼先就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学位是在1950年8月20日拿到的,而回国的旅程则是在8月29日开启的。
这张照片是邓稼先当年和一些中国留美学者一块儿回国时拍的,他们坐在威尔逊总统号轮船的甲板上,满满的精神气让人真切体会到祖国在前进路上坚实的“科技后盾”。
这帮人里除了我们熟悉的邓稼先,还有钱学森、赵忠尧等杰出的人才。一年多前,他怀着信念和追求,踏上了前往美国的旅途,拿到学位后,仅用了九天时间就决定要兑现诺言,把所有所学都装在脑海里,带回祖国。
在那时,大家都不知道,他脑子里储存的正是关于“原子核”的知识,而这些内容在中国研制原子弹、氢弹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邓稼先能加入原子弹的研制团队,离不开一个人的眼光,这个人正是钱三强。当时中国在核武威慑的压力下,不得不加快核武器的研发步伐,以确保国家安全和国力的增强。
可是在那个年代的中国,关于这方面技术的专家少得可怜,用“万里挑一”都不夸张,正巧钱三强就遇上了这个“万里挑一”的人选。
邓稼先用算盘和计算尺就能设计出原子弹,这对钱三强来说简直是令人欣喜又激动的事情。邓稼先一知道自己即将担负起这项艰巨的任务,心里也觉得十分激动和紧张。
遇到老婆的追问,他没办法坦白真实情况,只能让她在犹豫和无助中接受丈夫的决定。临走那会儿,他对她说:“我这辈子就奉献给这份工作了。”
从实际情况来看,邓稼先不管是对朋友的诺言还是对老婆的劝告,都可以归为“严谨又靠谱”的类型,他说的每一句话都一定会坚定不移地去实践。
他的全部生命都献给了祖国和这份事业,邓稼先在苏联撤走专家后,日以继夜地不断分析哪些留下的参数,试图在冷冰冰的数字中找到正确的研究道路。
在大家都以为这项任务难以完成的时候,邓稼先竟然办到了,他只凭一个参数就找到了成功的核爆条件,用了三年时间绘出了原子弹的基础蓝图。
在这段日子里,邓稼先的健康情况愈发堪忧,他在中国进行的45次核试验中总共参加了32次,其中还包括有15次是由他亲临现场指挥的。
核辐射的伤害没有“放过”这位了不起的科学家,就算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和妻子合影的时候,他的头发已经全白,身体也几乎是“百病缠身”的模样。
这张照片是在1986年拍的,已经是杨振宁和邓稼先分别22年后再次合影,也是两人最后一次合照。很多人都注意到邓稼先嘴角有“脏东西”,实际上那是他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
邓稼先为了不给自己留遗憾,硬挺着生病的身体挤出了一抹微笑,嘴角那“脏东西”其实是他残留的血迹。当时他已经是直肠癌晚期,杨振宁知道这个情况后,虽然在合影时嘴角挂着微笑,可眼里满是担忧和悲伤。
在中国搞原子弹这条路上,邓稼先从来没打退堂鼓过,就算身体已经很虚弱,他还是坚持亲自去记录那些数据,好让后续的研究和参数调整能顺利进行。
身体最难熬的那段时间,邓稼先甚至晕倒过去,检查时发现没有脉搏和血压,经过一整夜的抢救,他才算是勉强挽回了性命。
即使带病,他依然坚持站在大漠研发的第一线,回家后又被直肠癌折磨,经过一年三次手术,止痛针的频率也从一开始每天一打,后来变成每个小时打一针。
看到两位科学家的身影变得那么苍老,谁还能想到他们曾经也是意气风发的青年呢?这张照片是在1949年拍的,两人留在芝加哥大学的珍贵合影。
那会儿邓稼先站在中间,头发还乌黑亮丽,身躯也不见苍老模样。可是经过几十年的时光,他为了科研几乎用光了所有,一直坚持到生命的尽头。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一爆成功,那意味着我国的核武器发展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也说明邓稼先为此付出的一切终于迎来了最好的回应。
他功成身退没多久,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为大面积出血去世,享年62岁。
邓稼先可以说是真正的“无双国士”,无论过去多久,国家和人民都不会忘记他的巨大贡献。如今的中国早已摆脱了武器落后的困境,成为了世界强国,他临终前说的那句“死而无憾”也算是圆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