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美苏援助,中国能否战胜日本?毛主席早已作出回答

发布日期:2025-10-11 点击次数:95

关于“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如果没有美苏参战,中国能赢吗?”这个问题,老是被人热议。在那段差点绝望的起伏阶段里,中国是怎么顶住压力,扭转乾坤的,真让不少人觉得难以理解。

实际上,这次胜利,绝对不是靠什么“天上掉馅饼”或者外来援助的恩赐,而是中华民族自身那股坚定的生命力和聪明的战略头脑的必然产物,外头的因素,只是帮忙催快了步伐,决不能说改变了最终的结果。

抗战一开始,中国的处境可以说是“走投无路”般的艰难。国力差距明显:一个刚刚结束军阀军乱、初步实现国家统一的农业大国,迎上的是一个已经完成工业化、军事力量在亚洲领先、野心十足的帝国主义大国。

在政治层面,虽然国民政府表面上是中央集权,但地方军阀的势力依旧存在,统一程度相对有限。经济方面,现代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军备大多依赖进口,和日本自产的坦克、飞机、军舰相比,差距明显。

在军事方面,淞沪会战虽然挫败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大话,但面对正面对抗,还是接连失利,北平、天津、上海、南京、武汉、广州这些重要城市都陆续陷落,国民政府不得不搬迁到重庆,藏身在西南一隅。

在这种“敌强我弱”态势非常明显的情况下,“亡国论”一度吵得很厉害。一些人被日军的猛烈攻势吓住了,觉得中国一直贫穷落后,根本对付不了现代化的日本军队,反抗只会带来更大的损失,悲观情绪弥漫开来。

这会儿,刚开始一些局部战役比如台儿庄大捷带来了一些胜利,但也引发了不现实的“速胜论”思想:有人幻想通过国际调解或外力干涉,能够迅速结束这场战事。这两种观点,都显示出人们当时对战争规律理解得不够深,只是在危难关头焦虑彷徨,绝望的气息像浓浓的雾气一样,笼罩在神州大地。

就在这浓浓迷雾、难以辨明方向的时刻,毛主席在1938年发表的《论持久战》,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为抗战指出了路。这篇光彩夺目的著作,不仅深刻揭示了战争的规律,还对“亡国论”和“速胜论”做出了有力的批判,为中国抗战的胜利打下了理论基础和战略方针。

《论持久战》的主要观点就是:抗日战争会拖得长久,最终的胜利属于中国。这篇文章用科学的方法分析了中日两方面存在的四个根本矛盾:敌人实力强而我方较弱、敌人在退步而我方在前进、敌方势微而我方强大、敌人少助我多助。

日耳曼的强势只是一时的,帝国主义的侵略性和野蛮行径让它注定会退步,国际上也逐渐失去支持;而中国的弱势只是暂时的,战争的正义性和不断前进的趋势,加上地广人多、资源丰厚,能够支撑长时间的抗争,最后肯定会赢得国际社会的更多帮衬。

由此可见,战事会走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这三步走。其中,战略相持这段时间会是最辛苦、也最重要的阶段,也是中国积蓄能量、扭转敌我力量对比的关键时机。

这番战略判断可不是盲目的乐观,而是建立在对国内外形势深入分析基础上的远见卓识。特别令人佩服的是,《论持久战》提前准确预料到国际局势的变化:它指出,日本凭借其帝国主义的本性,不可能只满足于侵占中国,迟早会向东南亚发起攻击,从而与英美等国家的利益产生严重冲突,引发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同样也预料到,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和中国的邻国,苏联迟早会加入反法西斯的阵营,向中国提供援助。

历史的轨迹完全验证了这些预料: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事一触即发;苏联虽然因为苏德战争初期压力大,一度保持对日本的中立,但最终还是在1945年对日宣战。这也充分说明,《论持久战》的分析是建立在科学规律基础上的,而不是凭空猜测。

更关键的是,《论持久战》指出了赢得持久战的根本办法——调动并依靠全国人民,实施全面、全民族的抵抗斗争。也就是说,取胜的首要且最根本的条件,便是中国人民的大团结。

在我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工农商学兵、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以及海外华侨,齐心协力,达到了空前的团结程度。正面战场上,国民党军的广大爱国官兵,面对极其艰难的条件,勇敢抵抗,付出了沉重的牺牲。

在敌后战场上,我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深入到日军占领地区,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建立抗日根据地,牵制并歼灭了不少日伪军,使得日军所谓的“占领区”一直无法稳固,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

正是这种全民的坚韧抗争,极大地耗损了日本的国力。在战事展开时,日本的大部分陆军都陷于中国战场,兵员、物资和财政都承受着巨大压力。中国的持久战就像一根坚韧的绳索,紧紧缠绕住了那头野牛一样的日本,使它无法全力向南或向北推进,最终被拖得精疲力尽。

毫无悬念,1945年全球反法西斯战争的局势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美苏两国的加入战斗,为推动日本法西斯的崩溃起到了关键推动作用。

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国经过艰难奋战,逐步逼近日本本土。尤其是在1945年8月6日和9日投放到广岛和长崎的两颗原子弹,展现了空前的破坏力,给日本统治阶层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冲击,让他们明白坚持抵抗可能会带来灭绝性的后果。

这时候,苏联按照雅尔塔协议,8月8日对日本宣战,第二天便派出百万大军,以势如破竹的气势朝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发起猛攻。曾经不可一世的关东军,在苏军的迅猛打击下,瞬间崩溃,失去了最后的坚守阵地。

这两件事,尤其是原子弹爆炸和苏联出兵,真的是让战争的节奏一下加快好多,让日本天皇和政府最终在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它们带来的冲击力那么大,视觉效果也那么震撼,让人不由得觉得,可能就是美苏的“致命一击”把抗战的胜利定下来了。

其实仔细琢磨一下,这种看法就太肤浅了。要知道,美苏的参战,归根结底是出于各自的国家利益考虑,它们的介入更多像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

美国参与对日作战,主要原因就是那场珍珠港事件,但真正的目的呢,还是为了保护自己在亚太一带的利益和保持霸权地位。而苏联对日宣战,不光是履行作为盟友的责任,更是想把沙俄当年在东北地区的利益收回来,还打算扩大自己在远东的影响力。

到1945年,日本已经是弓弦快断了,经过我国军民持续了十四年的消耗,日本的经济快要崩溃,国内各种危机接踵而至,兵员也快用光了,士气低落得很。它的精锐部队在太平洋战场上被美军大量歼灭,在中国战场上也不断被削弱。

被称为“皇军之花”的关东军,精锐部队早就调到了太平洋和其他战区,后期补充的多是新兵和装备相对落后的部队,战斗力跟抗战开始时比起来,差远了。

苏军之所以能迅速打败关东军,当然说明了他们的战斗力不俗,但也跟关东军此刻外强中干的状态息息相关。美苏的行动,更像是最后一根压倒这头早已不堪重负骆驼的稻草,而且是两根又大又亮的金稻草,但前提是,这头骆驼早就被中国人民的持久战拖得筋疲力尽啦。

所以,说到底,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在于咱们中国人民空前的团结一心、坚持到底的持久战精神。这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还包括我党提倡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明确的持久战战略,再加上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紧密配合,合力筑起了一座钢铁般的长城,把日本侵略者拖进了无法自拔的泥潭。这一系列动作,让对方从强变弱,最后不得不接受失败的结局。

如果没有美苏参战,中国还能赢得胜利,这个答案是肯定的。中国人民的抗争不会停止,日本那已被大大削弱的力量也难以征服广袤的中国和坚韧不拔的中国人民,战争会按照《论持久战》预示的路线继续发展,逐步进入战略反攻的阶段。

最终胜利还是回归中国所有,只不过这过程可能会拖得更长一些。美苏的参战虽然让胜利来得更快,减轻了中国人民的痛苦,但它本身并不是胜利的关键原因。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