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藏在商场一隅的毛绒小挂件,竟变身金融快刀手?说出来你可能不信,这回可不是乐高、潮鞋,也不是哪位顶流艺人周边搞事,而是泡泡玛特新晋的星星人IP,几乎是一夜之间被玩家、黄牛、围观群众连人带气氛一起,炒到个天价。
恍如昨夜,从朋友圈到微信群,先是有人晒订单截屏,说啥“这次手慢无”,后脚二手平台截图也来了,一盒星星人盲盒转眼翻了三倍,单个挂件比金条还来得刺激,隐藏款甚至能直接卧底黄金柜台。
你要问咋回事?其实大家心里都有数。
自从泡泡玛特LABUBU火出了圈,赚足了眼球(和钞票),整个潮玩市场那股“要命的疯劲”压根没消停。
这回星星人接棒,黄牛、炒家闻风而上,排队抢购、转手加价,一套流程比高铁还要准时。
乍一听,这行情是蹲坑都不敢洗手、怕错过交易的小伙伴们的狂欢;可仔细琢磨下来,真有人赚到钱了吗?抑或,大伙儿都成了资本手里的小鱼干?
先不急着下结论,泡泡玛特这波操作委实让人忍不住背后发凉——新品首发,主打“盲盒”花样,官网和各大平台全部秒售罄,宛如薛定谔的库存,根本等不到加载完成。
说句实在话,谁还记得小时候刮刮乐2元一张,现在拆个盲盒心跳都加速,有那种“水落石出”的赌博既视感。
而所有页面都在“无货”时,你看,没有货没问题,二手市场变身触手可及的黄金市场。
千岛APP上一波成交截图硬生生把原价翻了好几圈:一盒盲盒1350元,合下来单个150,隐藏款直接奔着小五百去了。
“钱多烧手的富贵人家”、加班险些猝死的社畜、养娃要躲着买玩具的宝妈,无不被撩拨着神经,热搜底下“谁买得起谁真大爷”的弹幕也是一派繁华景象。
再说这票黄牛,算是这一行里的特种兵。
面对新晋爆款,他们嗅觉灵敏、操作迅速,囤货、加价、群发,配上“今日仅限50盒,明日再涨20%”“手慢无永别”等文案,个个都飙演技。
干熟了这活的还知道封面隐藏要捂价,等市场最高点自己出货。
更有黄牛在粉圈浸泡数年,对于玩家心理那是一清二楚——反正上市即断货抢不到,买贵的你要么攒人品、要么赌命,还有“错过今天痛哭一年”的套路,基本没变过。
但别以为愿者上钩这事只有黄牛在操盘,泡泡玛特自己难道真是被动涨价、无能为力的小白兔?
仔细想想,近两年来盲盒市场一路疯长,谁最赚?
公司推新品节奏紧锣密鼓,火一波就推新一波,炒出话题、制造稀缺,眼看二手暴涨才出金手指——限购、调货、再开盲盒新系列。
从商业角度讲,玩弄“限量+不确定性”的双保险,这种饥饿营销、情绪操盘已然是潮玩行业标配。
但谁能想到,这种模式短时间看风声水起,细品却像极了“击鼓传花”,谁没接住最后一棒,哭的只会更大声。
讲真,今年潮玩市场风向大变。
昔日“高胜率”的LABUBU3.0 价格已日益走低,除了顶流新品,其余IP只剩清仓甩卖的命。
在热度驱使下,潮玩早就脱离了“买来自己喜欢”的纯粹,每一件商品都带着“能否增值”的豪赌标签。
有人夜里拆了盒,抽到隐藏后心脏直跳;有人抱着整箱亏本出手,盘算着怎么撬动下波韭菜。
甚至有黄牛毫不保留地在群里坦白:“现在全靠新IP撑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老IP手里要是囤多了,今早估计得泪奔。”
谁都明白,在虚高的二手市场背后,风险和狂欢是硬币的两面。
有人曾梦想“以玩养玩”,靠倒腾盲盒实现财富自由。
可现实往往打脸来得快,火爆过后冷静下来,热钱一撤,最后接盘者往往被套牢。
咱们说到底,还要回头问一句:这些盲盒真值那个价吗?人人抢购的背后,到底是情怀交易,还是泡沫游戏?
其实,对这类IP盲盒,一部分玩家的心思早就偏离当初“快乐收集”的路子。
面对铺天盖地的宣传、长期营造的稀缺氛围,多数人脑子里盘算着“今天抢到就赚翻天”,冲上云霄的价格、内购圈的盛宴,把盲盒玩成了类金融产品。
谁还会真把它当玩具,更多是把它当个“可流通、有涨跌曲线的小理财”,短平快赚快散,才是主流想法。
有点像韭菜地里长萝卜,春耕时下狠心,秋收时心慌慌。
但谁在真正的游戏规则里得利?答案明晃晃。
公司借助情怀和圈层,花式割一波年轻人的韭菜。
黄牛躲在暗处,攒货下单收割高溢价。
至于普通玩家?
抢到隐藏沾沾自喜,若错过潮流,那只能在心里默默补一句“白打工一场”。
偶尔也看到有玩家愤愤不平地在社交平台发帖:“你说这一只盲盒,成本能有多少?品牌溢价、渠道加成、黄牛炒作、情怀加持,再加上隐藏款刺激,一轮又一轮割韭菜。”
也有人拍照晒出家里一堆拆不开的普通款,感叹:“和买彩票有什么区别,就是每次都相信自己是天选之子。”
再随便瞄一眼收藏圈,就会发现:本来是潮玩的圈子,最后变成赌徒乐园和资本的角斗场。
不过也有人憋着一股劲儿,“我就是喜欢收集,哪怕被割也要全都集齐”,换个思路说,也算花钱买快乐,只是怎么贵得心疼。
到这,谜面就摆在你眼前了,谜底其实不难——这个市场,从来只属于规则制定者和跑得最快的人。
普通人幻想捡到宝,更多时候不过是为他人作嫁衣。
盲盒从小众到出圈,不是因为潮玩真的不可替代,只因新鲜、稀缺、情绪炒作和博傻心理混搭,短时间让大伙集体上头。
再者,每一次价格飞天暴涨的背后,总有人用真金白银为梦想埋单,却也有不少人在错过热度后黯然神伤,竹篮打水希望泡汤。
你看,潮水推着潮水,大浪之下,有人赚得盆满钵满,有人怀揣热血结果空欢喜一场。
说到底,盲盒经济就是赌徒、玩家、黄牛和品牌厂商联手合奏的一出戏,环环相扣,通关靠的不是运气,是心态、眼力和信息差。
要问谁能在这场游戏最后留下笑容?恐怕只有坐庄的,早就想好了下一款爆点——而等不到那天的,大概率还是普罗大众。
也许,市场涨跌热闹归热闹,真正该反思的,是不是别再为虚假的稀缺和情绪买单。
玩具归根结底还是玩具,别让逐利的盲目跟风,消费了本来的乐趣。
咱想追随潮流没错,可理智点儿,别让荷包和情怀一块儿被割了韭菜。
毕竟,这股热潮过后,能留下啥?满屋堆着的塑料小人,还是心里落下的隐隐遗憾?
大家怎么看?遇到过“割韭菜”式的抢购潮吗?你愿不愿为新IP的爆款埋单?
讲真,留言区见分晓——这个市场,究竟是狂欢还是陷阱,你有你的答案。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