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高等法院的法庭上,一份18亿美元的信托账户流水成为焦点——这笔标注着"娃哈哈集团分红"的资金,既被指为三名美籍子女的家族信托,又被主张是公司海外运营资金。这场横跨跨境的遗产纠纷,让"美元信托"这个金融术语突然闯入大众视野。作为高净值人群跨境财富管理的常用工具,美元信托为何在娃哈哈遗产案中引发巨大争议?其运作机制背后隐藏着哪些鲜为人知的风险?kcmtrade将结合这起典型案例,为您深入解析美元信托的本质与实战要点。
遗产争夺中的美元信托纷争
据KCMTrade了解,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去世后,遗产继承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有报道称,宗庆后除了女儿宗馥莉外,还与娃哈哈曾经的女高管杜建英育有三个子女,均为美国籍。这三位子女在香港、杭州两地发起诉讼,要求获得宗庆后生前承诺设立的各价值7亿美元的信托基金权益,以及平等的继承权。据悉,2003年宗庆后设立了相关信托,注入资金来源于娃哈哈集团未来分红。但宗庆后去世后,信托注资中断,且目前资金未存够预期的21亿美元,仅有18亿元,甚至在2024年5月还有110万美元资金流出。
KCM注意到,纠纷暴露三大核心争议:一是资金来源的模糊性,依赖 "娃哈哈未来分红" 的注资方式,使信托资产与企业经营深度绑定,导致属性认定困难;二是法律文件缺失,原告承认信托仅有口头承诺,在香港普通法下虽可能构成 "事实信托",但效力远不及书面契约。
美元信托:不止是 "美元" 的信托
KCMTrade研究发现,美元信托,从本质上来说,属于外币信托的范畴,英文名为“foreign-currencytrust”。美元信托并非简单的美元计价产品,其核心是 "离岸架构 + 税务身份" 的双重属性,本质为离岸家族信托的特殊形态,多设立于中国香港、开曼群岛等司法管辖区。。简单来讲,委托人把外币信托资金交给受托人,双方签订信托契约,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按照契约规定投资于指定的国外有价证券,并且会给委托人核发买卖确认书或者基金存折,以此来表明委托人所拥有的权益。这种信托方式的出现,是为了帮助客户应对全球投资环境的快速变化,规避汇率兑换风险,让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更高效地运作,实现资产组合多样化,从而达到分散风险和创造利润的目的。
美元信托的运作模式
在实际运作中,KCMTrade观察到,美元信托的流程较为复杂且严谨。首先,委托人要明确自己的投资目标和风险承受能力,然后选择一家信誉良好、资质合规的信托机构作为受托人。以常见的海外信托为例,信托机构会在诸如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等具有特殊金融政策的地区设立信托架构。委托人将美元资产转移至信托账户后,信托机构会依据信托契约的约定,对这笔资金进行投资管理。投资范围广泛,涵盖国外股票、债券、基金等有价证券。比如,信托机构可能会将部分资金投资于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优质蓝筹股,或者购买国际知名企业发行的债券。在投资过程中,信托机构会根据市场情况和委托人的要求,灵活调整投资组合,力求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同时,信托机构还会定期向委托人提供投资报告,让委托人清楚了解资金的运作情况和收益表现。
优势与风险:高净值人群的双刃剑
美元信托的价值与风险在本案中形成鲜明对比,KCMTrade将其总结如下:
在高净值人群的财富规划里,美元信托有着独特的价值。一方面,它可以实现资产的全球配置。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单一国家或地区的资产配置难以有效分散风险。通过美元信托,高净值人群能够将资产布局到全球不同市场,降低因某个地区经济波动而带来的风险。比如,当国内市场出现波动时,投资于海外成熟市场的资产可能保持稳定,从而平衡整体资产组合。另一方面,美元信托还具备一定的财富传承功能。对于像宗庆后这样的企业家来说,通过设立美元信托,可以提前规划好自己的财富传承,确保家族财富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有序地传递给下一代。而且,信托资产具有独立性,与委托人的其他资产相隔离,即使委托人在经营过程中面临债务危机等问题,信托资产也能得到有效保护,不被用于偿债,保障了家族财富的延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