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北京天安门广场聚集了30万军民,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这标志着新中国正式诞生。然而在这场隆重典礼的背后,却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有趣故事:从为什么选择下午3点举行,到朱总司令检阅使用录音;从带弹飞行的空军到临时决定的焰火表演,这些细节展现了一个新生政权在筹备如此盛大典礼时的智慧和艰辛。
01 时间选择的奥秘:为什么是下午三点?
开国大典这一历史性时刻的选择并非随意决定,而是基于军事安全考量的深思熟虑结果。
1949年10月,中国大陆尚未完全解放,国民党军队仍盘踞在西南、华南等地区。
国民党空军仍具备空袭能力,5月4日曾轰炸北平郊区的南苑机场。北平的安全受到威胁。
开国大典时间定在下午3点,是华北军区司令员兼阅兵总指挥聂荣臻向中央军委提出的建议。
这个时间点是经过精密计算的:国民党B-24轰炸机从浙江舟山群岛起飞到北京,需要3小时左右。
下午起飞,敌机向北平飞行时将面对阳光照射,在空战中处于不利地位,而且难以在天黑前返回基地,大大增加了空袭难度。
这一决策体现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在喜庆时刻仍保持着高度警惕性。
直到典礼开始前5小时,北平新华广播电台才向全世界发出公告,最大限度减少了国民党空军反应时间。
02 场地之争:天安门广场如何战胜西苑机场?
开国大典的场地选择曾有两种方案:一是天安门广场,二是西郊机场。两个场地各有利弊,让决策者颇费思量。
西郊机场场地开阔,曾经举行过欢迎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进入北平的入城阅兵式,部队调动方便,且不影响市内交通。
但其致命缺点是参与开国大典的群众需要大量交通工具才能到达,还需建造一座工程浩大的检阅台,耗费巨额资金。
天安门广场则有雄伟巍峨的天安门城楼,可以直接作为检阅台,且位于市中心,游行群众进出方便。
缺点是作为阅兵场地显得狭小,阅兵和游行期间必将影响市内交通。
周恩来经过再三考虑,最终于9月2日郑重写下批示:“阅兵地点以天安门前为好。”
天安门作为古老中国的象征,无疑更能向世界展示新中国的成立。
03 天安门广场的紧急整修
确定天安门广场为开国大典场地后,人们发现这里破烂不堪。
从当年的照片上看,天安门城楼的城墙斑斑驳驳,城楼上散落着残砖断瓦,梁柱上积满了野鸽子的粪便。
广场上除了成片的杂草以外,还有成堆的垃圾和与垃圾为伴的苍蝇和老鼠。
1949年8月9日,北平市召开了第一届各界代表大会,时任市委书记的彭真宣布了整修开国大典主会场——天安门广场和城楼的决议。
1949年9月10日,天还没亮,参加义务劳动的人们就从四面八方向天安门广场集中。
到了下午3点钟,参加义务劳动的人数达到了6000多名。
几天之后,广场上的垃圾、杂草消失了,腐臭味也消散了,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个能容纳16万人的大广场。
刚刚解放的北平城是个破烂的城市,城里遍地都是垃圾。北平解放以后,北平市人民政府向古城的垃圾宣战。
当时,北平军管会有一条硬性规定:无论公车私车,汽车出城的时候必须捎上垃圾。
据统计,在开国大典之前,北平市共清除垃圾20多万吨。
04 广播技术的巧思:朱总司令检阅用了录音?
开国大典的实况广播中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技术难题:当时北京新华广播电台的转播设备相当简陋,只能把天安门广场以内的音响转播出去,一旦出了天安门广场,音响就无法传回设在天安门城楼下面的机房了。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朱德总司令检阅部队时,将要乘车从天安门广场中央驶向东长安街,到了街的尽头,再返回天安门广场。
一旦朱德乘车开出天安门广场,广播就无法传输他的声音了。
工程师黄云想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在朱总司令乘坐的阅兵车上安装录音设备;然后在西郊机场演习时,将朱总司令在检阅过程中的音响全部录下。
由于车速和时间都有严格规定,距离也和开国大典的现场完全相等,所以录音可以在10月1日使用。
这在当时看来无疑是个创新解决方案,广播电台请示阅兵指挥部后,得到了批准。
下午3点35分,朱德总司令开始检阅陆、海、空三军将士。
当阅兵车驶出天安门广场后,技术员准时开动录音机,播放事前制作好的录音。
广场上的扩音器与每台开着的收音机里,就传出了阅兵的声音。
当天晚上,电台台长杨兆麟等人回到机关后,收听广播的同志告诉他们,播放的那一段阅兵录音效果不错,足以乱真,谁都听不出来是录音,只是没有现场音响那么清晰。
从第二年的国庆节开始,广播技术有了改进,再也没有采用这种“笨”办法。
05 礼炮的故事:54门礼炮为何齐鸣28响?
开国大典上,“鸣放礼炮”是庆祝大典的重要程序之一。阅兵指挥部决定由华北军区特种兵部队组建一支礼炮队。
礼炮选定的是缴获日军的山炮,共108门,分为两组,每组54门。炮弹全部卸掉了弹头。
每门礼炮有3个炮手,装填、发射、退弹壳三个动作必须在3秒钟内完成。
这是因为毛主席按电钮升国旗、军乐队奏国歌,时间是2分5秒。在这个时间内要鸣放28响礼炮,同步进行。
10月1日,当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天安门上空升起,乐队高奏国歌时,开国大典的礼炮声响了。
54门礼炮一齐鸣放,代表当时参加新政协的54个单位和方面的人士;礼炮鸣放28响,表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而英勇奋斗的28年。
担负鸣放任务的是人民解放军66军198师炮兵团。
1949年9月10日,炮兵团接到为开国大典鸣放礼炮的命令。
部队9月17日凌晨1时从驻地出发,中午12时在天津杨柳青登上火车北上,次日清晨抵达北京永定门车站。
06 空军带弹飞行的秘密
开国大典上,当战车师行进到长安街中段时,人民空军的飞机分别以三机、双机编队,一批又一批飞临天安门广场的上空。这是新中国空军的第一次公开亮相。
为防止国民党突然袭击,破格允许两架飞机带弹飞行。
飞行员闰磊回忆说:“我带弹飞行了。一共有两个人,一个就是赵大海,抗美援朝牺牲的。按规定来说是不允许带弹的,绝对不允许。当时不带弹也不行,如果我们不带弹都上去了,万一敌人飞机来了没办法。一旦有情况的话,我们还可以应付一下。”
参加开国大典的飞机共有17架,包括战斗机、运输机和教练机。这些飞机组成了新中国空军的第一个受阅飞行队。
军委航空局最后敲定,10月1日那一天,将有17架飞机通过天安门上空。
9月上旬的一天,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来到南苑机场观看飞行表演。
随着巨大的轰鸣声,9架战斗机相继从跑道起飞,很快就在空中调整成品字队形,并两次通过机场上空。
在地面观看飞行表演的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拍手叫好。
表演结束后,朱德用企盼的口吻说:“能不能再多几架飞机,什么飞机都行”。
后来组织方又增加了两架“蚊式”战斗机和几架其他类型的飞机,才凑够了17架。
07 音乐的选择:以我为主,以我国为主
开国大典上的音乐表演也是一大亮点。
1949年8月,时任华北军区军乐队队长的罗浪接到上级通知,组建一支200人的联合军乐团,承担开国大典的演奏任务。
罗浪在原华北军区军乐队的基础上,收编了原北平警察局军乐队,组成了200人的联合军乐团。
这支联合军乐团来自“五湖四海”,使用的180件乐器基本上是战利品。
关于开国大典上演奏哪种乐曲,曾经出现过不同意见。有一天,阅兵指挥部在中山公园来今雨轩召开有苏联专家参加的部队负责人会议。
会上对采用什么样的曲子作为阅兵典礼乐曲出现了分歧:第一种意见是随便找一个好听的阅兵进行曲就行了;第二种意见则是用苏联的阅兵曲。
罗浪提出:“是不是我们可以用我们自己现在已经用过的,使用过的一些革命歌曲改编的军乐曲子来作为我们这次阅兵的典礼用曲,来作为我们的阅兵用曲。”
会上对此事发生了激烈争论。
鉴于意见一时难以统一,阅兵副总指挥杨成武指示罗浪写一个阅兵和群众游行的乐曲曲目上报中央。
很快,毛泽东就作了“以我为主,以我国为主”的批示,决定采用罗浪所报的《东方红》、《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军队进行曲》等5首曲目为开国大典乐曲。
阅兵曲目确定下来以后,为了使其达到适合典礼使用的音乐,罗浪挑灯夜战,连夜对乐曲的旋律和配器进行了修改。
08 周恩来的辛劳:四天四夜未合眼
开国大典的筹备工作繁重而紧张,作为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主任的周恩来更是忙得不可开交。
在开国大典前一天清晨的北京火车站,时任苏联驻华最高长官的谢尔盖·齐赫文斯基院士意外地见到了周恩来。
“周恩来站在那里,脸色苍白,双目紧闭,身边两个警卫搀扶着他。周恩来的秘书赶忙走过来,请我不要打搅总理,他四天四夜没合眼,一直忙于政治协商会议的工作。”
当火车出现在站台,周恩来被唤醒,和苏联代表团打过招呼后就去迎接他们了。
对于新生的共和国而言,需要综合考量的实在太多太多,但这一切又都是头一回,而且不能有一点差错。
开国大典是对新中国的第一次综合性考验,是向全世界的宣言。为了这一天的到来,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早已殴精竭虑。
09 意外插曲:毛主席代表证失踪与临时焰火
开国大典整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意外插曲。就在庆典前十多分钟左右,毛泽东秘书叶子龙突然发现主席胸前的“主席代表证”不翼而飞。
这一意外情况让工作人员顿时紧张起来,幸好及时解决了这个问题,没有影响典礼的进行。
另一个意外是在整个开国大典的议程中,并没有燃放礼花这个环节。由于苏联友人的强烈建议,才特意增设了这个项目。
由于当时技术有限,使用的烟花的实际上是军队使用的信号弹。
晚上九点二十左右,礼花燃放完毕,所有活动都已圆满结束,周恩来总理也通过扩音器宣布开国大典结束。
这些意外插曲展现了大典筹备工作的复杂性,也体现了工作人员临场应变能力。
10 人民的狂欢:金水桥旁的鞋子与通宵庆祝
开国大典结束后,欢腾的群众队伍通过天安门广场。人群和旗帜、彩绸和鲜花汇成了喜庆的海洋。我们古老的东方民族翻开了历史的新篇章。
庆典活动到晚上9点多钟结束,但欢乐的人群依然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无数群众举着红灯在城里游行,直到深夜,首都还沉浸在狂欢的气氛中。
当时有人记录下金水桥旁满地都是鞋子。游行的人们为了多看一眼,不愿离去,不知多少人的鞋子被身后人踩掉,兴奋中光着脚走过天安门。
在南京,人们在雨中扭起了秧歌,锣鼓队沿着长江两岸尽情敲打;在武汉,成千上万群众在汉江关大楼前的广场上汇成了欢乐的海洋。
夜色渐深,天安门广场上,原定9点30分结束的联欢却似乎远远未到尾声。蓦地,焰火起了,高空中成群彩星飞进,人群不断爆发出欢呼声。
“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毛主席万岁”的口号响成一片。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