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谁能想到,为中国南海主权提供最有力证据的,竟然是英国和法国的官方档案?
他查阅的不是中国史料,而是西方列强自己的外交文件。结果发现,早在一个多世纪前,这些殖民大国的法律顾问就一致认定: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属于中国。
这个反转,证明中国对这些岛屿的主权没啥可争的。
作者-水
当英国人翻开自己的档案,发现了让西方尴尬的真相
故事要从2009年说起。
那一年,南海局势因为菲律宾等国突然提出的海洋权益主张而骤然紧张。当时正在香港的英国学者安东尼·卡蒂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学术兴趣。
回到英国后,这位国际法专家做了一个让自己都没想到会如此震撼的决定:查阅相关历史档案。他的研究方法很像军事情报分析,不听任何人的一面之词,直接去翻阅第一手文件。
令卡蒂教授意外的是,他在英国政府档案中发现了大量证明南沙群岛属于中国的关键史料。
消息一出,立即招致国际学界特别是法国学者的强烈质疑。
为了验证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卡蒂教授转而深入研究法国档案资料。这一学术争议促使他将原本的兴趣发展为系统的研究课题。
接下来的十余年间,卡蒂辗转多国,查阅了英、法、美等国自19世纪末以来的南海主权档案。2023年11月,他的研究成果集结成书——《南海的历史与主权》。
这本书明确提出并严谨论证了一个让西方政界尴尬的结论:中国对南海诸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需要强调的是,卡蒂并非出于偏袒中国的立场发表观点。作为一名国际法学者,他基于纯粹的专业研究兴趣展开调查。
在系统梳理历史档案后,他严格遵循学术规范,秉持客观公正的学术态度,最终得出了这个符合国际法理的研究结论。
卡蒂的研究表明,有两份极具说服力的历史文件能够为中国在南海的主权主张提供有力支撑。
第一份是1921年法国外交部长白里安签署的官方文件,该文件明确表明西沙群岛归属中国。
第二份则是1974年英国外交部法律顾问出具的法律意见书,其中清晰记载着"斯普拉特利群岛(中国称之为南沙群岛)属于中国领土"。
这两份分别来自英国和法国的官方档案,从国际法的层面有力佐证了中国在南海的主权主张。档案就像一条"控制链","发现—命名—使用—管辖—国际承认"。
中国对南海的链条是连续的,而菲律宾是断裂的。
中国凭什么说南海是自己的?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问:中国凭什么说南海是自己的?
答案其实很简单:老祖宗传下来的家业。在国际法中,关于领土归属有几条核心原则:先占、持续有效控制、国际承认。
这套规则,跟军事战略里的"先期部署、持久控制、外部认知"高度契合。谁先在无主地建立实际控制,谁有优先权。
中国早在汉代就有南海诸岛的记载,明清时期更有定期巡逻,这相当于军事上的"先期占位"。
至于持续有效控制,也就是这片土地不仅要占,还得守。
保持长期的行政、经济和军事活动。中国从明清时期起,就有渔民在南海诸岛捕鱼、建立庙宇、竖立标志,并且朝廷派员巡查。
这在国际法上叫"持续有效管辖",是领土主权判定的核心证据。就像北京人住在北京,天经地义。
中国在战后派舰队接收南沙、西沙,竖碑立标、修建设施,就是这种控制的体现。当然了,这还需要国际的承认。
也就是第三方文件、外交照会、条约等等。关于这一点,英国1974年备忘录、法国1930年代意见就是关键外部背书。
尽管法国明确知晓西沙群岛属于中国,英国也清楚南沙群岛是中国的领土,然而,它们均试图将这两处群岛据为己有。
根据历史档案资料,美、英、法三国的官方记录均确认了一个重要事实: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这段时间里,菲律宾并未对南海诸岛提出过任何主权要求。
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菲律宾尚未作为一个现代国家形态而存在。要深入理解这一点,需回顾菲律宾的建国历史:该国本质上是殖民时代的产物。
16世纪中叶(即中国明朝隆庆年间),西班牙殖民者率先占领了吕宋岛,并建立了马尼拉港。
将其作为美洲白银与中国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贸易的中转枢纽。值得注意的是,当时"菲律宾"这一名称并不存在。
它是西班牙人为纪念国王菲利佩二世而命名的。在接下来的三百年里,西班牙人通过逐步征服周边岛屿,才最终奠定了今天菲律宾的领土范围。
然而,西班牙殖民者从未将南海诸岛视为其领土的一部分。1898年《巴黎条约》所划定的菲律宾边界仅至东经120度,明确排除了南沙和西沙群岛。
历史资料表明,苏禄苏丹国与中国保持着紧密的关系:1417年,苏禄国王亲自前往明朝进行朝贡,并在死后安葬于山东德州。
到了乾隆年间,苏禄后裔甚至曾试图将领土献给清朝(尽管遭到了婉拒,但他们获得了清廷的册封)。
菲律宾的"主权梦":一个78岁国家的百年野心
说到菲律宾,这个1946年才独立的国家,真的有资格谈南海主权吗?
从地理还是法律来说,菲律宾对南海的主权链条都是充满了硬伤。无论是1898年的《巴黎条约》,还是1900年的补充条约,亦或是1930年的美英界约。
都清楚规定菲律宾的领土范围限于吕宋岛、维萨亚斯群岛和棉兰老岛周边,不包括远在南海深处的岛礁。
但在西班牙和美国殖民时期,菲律宾政府从未对南沙、西沙行使过任何形式的行政或军事管理。直到战后,美国才开始出于战略考虑,暗示菲律宾可以提出主张。
1978年,菲律宾通过总统令将部分南沙岛礁划为"卡拉延群岛",这是国内单方面法律,国际法不承认这种事后扩领。
这样的做法,意味着菲律宾的部署基础不牢靠,一旦缺乏外部支持,其在南海的存在就可能迅速萎缩。
尽管菲律宾嘴上喊着国际法律,可这些根本无法证明南海归他们所属。想要弄清这个问题,就先得弄清楚什么是国际法。
相比之下,菲律宾的控制链条从1946年独立才开始,1956年才派人去太平岛,这在军事上属于"迟到者",且没有补齐前段证据。
尽管现代菲律宾声称继承了苏禄的遗产,但这种主权主张存在明显的缺陷:一方面,苏禄国本身长期是中国的朝贡国。
另一方面,西班牙殖民时期的官方文件也从未将南海诸岛纳入其管辖范畴。
这些历史事实从法理层面削弱了菲律宾对南海主权主张的合理性。不仅如此,菲律宾还时常派出军队在我国南海领域进行挑衅。
卡蒂在研究中揭示了一个重要事实: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曾暗中怂恿菲律宾提出对南沙群岛的主权要求,这实际上是冷战时期的一种政治手段。
美国副国务卿罗伯特·墨菲在1956年的内部备忘录中明确承认,尽管美国政府深知菲律宾的主张缺乏法理支撑。
但出于遏制中国的战略需要,仍选择给予支持。在过去两年里,菲律宾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在南海周边的联合军演明显增多。
最近,印度也被拉了进来,与菲律宾海军在南海进行巡航和战术演练。印度派出的"德里"号驱逐舰装备了以色列制造的"巴拉克-8"防空导弹。
菲律宾的"何塞.黎刹"号护卫舰则搭载了美国提供的"鱼叉"反舰导弹。这场演习的区域,恰好位于中国南沙群岛的礼乐滩附近。
这里是南海油气资源最丰富的区域之一。对于菲律宾来说,这种军演可以短期提升操作能力,增强士气。
但从战略上看,它们更像是向中国施压的"姿态战",而非改变力量平衡的"实质战"。
为什么中国不怕任何挑衅?
面对这些挑衅,中国的反应既冷静又坚决。
中国南部战区的回应迅速而坚决,南部战区海军的"长沙"号驱逐舰和"海口"号驱逐舰组成编队,在演习区域附近进行例行巡航。
舰载直升机的轰鸣声打破了海面的平静,雷达屏幕上,中菲印三国舰艇的位置清晰可见。南部战区新闻发言人田军里空军大校表示:任何搅局南海、制造热度的军事活动尽在掌握。
这类军演通常包括舰艇编队航行、通信互通演练、海上补给、联合搜索救援,以及火炮实射科目。
虽然表面是"例行训练",但演练海域往往接近有争议的岛礁,形成政治信号。
更为重要的是,菲律宾在南海频繁的军演增加了意外摩擦和误判的概率。军舰高速接近、战机低空掠过,都可能引发擦枪走火。
对地区安全来说,这种不稳定因素是明显的负面。要说菲律宾一个小国之所以敢跟中国叫板,背后少不了美国的影子。
通过让菲律宾在南海挑起争端,美国可以制造地区紧张,迫使中国在多个方向分散注意力,同时强化自身在印太的存在理由。
至于印度的加入,则是美国扩大"印太战略"覆盖面的延伸,不仅是西太,还要把南亚力量拉进南海,形成多国包围的态势。
二战结束后,南海地区的主权归属问题愈发明确。依据《开罗宣言》与《波茨坦公告》的规定,日本在战败后须归还其非法侵占的中国领土。
其中就涵盖了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1947年,中国政府派出舰队,正式接管了这些岛屿,并通过树立主权碑等一系列举措,明确宣示了对这些岛屿的主权。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菲律宾于1946年独立时颁布的宪法明确界定,其领土范围仅限于1898年《巴黎条约》所划定的界限。
该界限并未包含任何南海岛礁。国际法领域的专家表示,菲律宾后来通过修改宪法来扩张领土主张的行为,在国际法层面毫无依据,完全站不住脚。
再多的挑衅和演习,也只是波浪打在礁石上,声势再大,也改变不了礁石的位置。
结语
历史这面镜子,照出了谁是谁非。当真相摆在面前,再多的喧嚣也改变不了事实的分量。
南海的未来,注定要在法理的基础上走向和平。中国的定力,就像南海深处的礁石,任凭风浪再大,也岿然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