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革命卫队8月3日的一纸声明,让全球哗然:他们拒绝国际社会公认的巴以和平方案,誓言“将以色列从地图上抹去”。 这一极端立场直接挑战联合国147国的共识,与中国主张的“两国方案”背道而驰。
革命卫队为何甘冒孤立风险? 背后竟牵涉每月3000万美元的哈马斯军援、控制伊朗50%经济的利益帝国,以及一场“灭以倒计时”的宗教狂热。 中东和平的曙光,正被枪炮与金钱撕裂。
伊朗革命卫队的声明毫不掩饰其极端立场。 他们将联合国主导的“两国方案”称为“邪恶阴谋”,并强调“圣战者永不承认以色列”,甚至扬言要“抹去犹太国家”。 这一表态正值联合国数据显示全球147国已承认巴勒斯坦主权国地位,皮尤民调显示61%全球民众支持两国方案的关键时刻。 革命卫队的声明如同向和平进程投下炸弹,瞬间引发国际震荡。
革命卫队的强硬绝非空谈。 过去十年,他们向哈马斯输送至少15亿美元资金,平均每月拨款3000万美元,并通过苏丹、埃及西奈半岛秘密运送反坦克导弹等重武器。 哈马斯“卡桑旅”的战术手册由革命卫队亲自编写,武装分子更被送往伊朗本土接受特种训练。 这种深度绑定让哈马斯成为伊朗的“加沙代理人”,而巴勒斯坦问题则沦为伊朗撬动地缘格局的支点。
宗教狂热与经济利益的双重驱动,构成革命卫队的底层逻辑。 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将以色列比作“必须切除的癌瘤”,并在德黑兰广场竖起“以色列毁灭倒计时牌”,宣称要在25年内消灭以色列。 这种宗教叙事既巩固了国内保守派基本盘,又为输出革命提供合法性。
更现实的是,革命卫队控制着伊朗10%-50%的经济命脉,涵盖能源、建筑、金融等核心领域。持续冲突使其能借军火贸易和地区代理战争维系商业帝国——若巴以和平实现,其经济特权将大幅缩水。
革命卫队与伊朗政府的关系耐人寻味。 2025年6月以色列“雄狮行动”炸死革命卫队总司令萨拉米后,该组织复仇情绪高涨。 但革命卫队直接效忠最高领袖哈梅内伊,不受政府管辖,拥有20万兵力和独立情报网,实为“国中之国”。 伊朗政府虽反以,却未公开否认两国方案;革命卫队的极端声明实则绑架国家外交,将德黑兰推向国际孤立。
中国的立场与革命卫队形成尖锐对立。 中国外长王毅多次强调:“两国方案只实现了一半,巴勒斯坦国仍遥不可及。 ”中国坚持在1967年边界基础上建立巴勒斯坦国,同时承认以色列生存权,并向加沙提供数亿元人道援助。
这种平衡策略使中国促成沙特与伊朗和解,并推动巴勒斯坦14派系签署《北京宣言》。 革命卫队的声明直接否定中国的外交成果,部分伊朗舆论甚至指责中国“背叛”,折射出德黑兰的焦虑。
阿拉伯世界与伊朗的分歧同步加深。 沙特、埃及、卡塔尔等国在联合国推动由巴勒斯坦权力机构接管哈马斯,并组建国际维稳部队。 阿盟与欧盟合作支持两国方案,革命卫队却成为地区和平的“逆行者”。 伊朗试图通过对抗沙特等国的温和路线,塑造自己“抵抗轴心领袖”的形象,但这进一步疏离了阿拉伯盟友。
军事实力的落差暴露革命卫队的虚张声势。 尽管其高调宣称导弹部队“随时可战”,但2025年以色列多次空袭伊朗核设施,革命卫队防空系统漏洞百出。 伊朗军队内部管理混乱,中高层疑遭以色列摩萨德渗透,常规军力落后以色列至少一代。 所谓“灭以”誓言,更像一场政治表演。
美国的角色同样关键。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坚称“哈马斯未释所有人质前不谈两国方案”,美国则强调和平需以安全为前提。 伊朗革命卫队趁机将两国方案污名化为“美国阴谋”,以此动员反西方情绪。 三方僵持下,巴勒斯坦平民成为最大牺牲品:加沙人道危机持续恶化,联合国救援车队屡遭袭击。
国际调解机制陷入困局。 安理会因大国博弈屡次瘫痪,阿盟内部亲伊朗派与温和派分裂,就连支持两国方案的国家也缺乏统一路线图。 革命卫队的声明,实则是向现行国际秩序发起赤裸裸的挑衅。 当宗教极端主义、地缘博弈与经济利益交织,中东和平的蓝图正被撕成碎片。